第05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没必要以量宽应对经济下行
——访嘉实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李燕
本报记者 张 忱

当前的货币政策依然有调整的空间,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依然有效,没有必要以量化宽松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如果说需要对地方债改革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也是出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考虑,但这和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QE)有着根本区别

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所谓“中国版QE”的讨论逐渐成为舆论热点。针对这一问题,嘉实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李燕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理解货币政策,关键要看经济中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货币政策对这些问题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记者:最近关于“中国版QE”的讨论比较多,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燕:首先要看到,如果像美欧那样实施量化宽松,由央行直接购买国债或者地方债等其他债权,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为法律不允许。在这种情况下,最近关于“中国版QE”的讨论依然热度不减,很有可能是因为地方债置换问题引发了业内的关注。去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提出,地方债务要去平台化,通过正常渠道发行债券。而同时,地方财政收支又面临较大的缺口。最近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速出现了显著下降,今年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407亿元,同口径增长2.4%,同比增速下降比较明显,而且今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是6000亿元,规模也不算大;同时,财政支出是刚性的,因为很多支出和民生、基建紧密联系,压缩的空间很有限。

记者:在财政收支有缺口的情况下,解决存量地方债问题的难度是不是提高了?

李燕:是的。全国两会定下的赤字率不到3%,赤字率上升得比较温和。再加上收支缺口比较大,地方债务今年有超过2万亿元的债务到期,债务负担问题就显得比较突出。中央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前一段时间,财政部向地方下达了1万亿元置换额度,这1万亿元的总债券额度占2015年到期政府债务的53.8%。这些置换债券由地方政府自发自还,用于今年到期的债务。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与其说是中国版QE,还不如说是为了防范风险,货币政策为改革进行的配合措施?

李燕:是的。相对于地方政府的收入来说,地方债到期量比较大,如果不给予有针对性的支持,债务置换推行的难度可能较大。如果地方债务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能及时还本付息,会引发信用风险。从防范风险、稳定预期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配合,不失为一个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即使有配套的措施,也是有针对性的,从经济发展需要出发进行的工具创新,不是无节制的、巨量的放松流动性。

记者: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不够理想。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是否有进行中国版量化宽松的必要?

李燕:完全没有这个必要。现在我们货币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还很多。在近期的降息降准之后,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和Shibor利率都出现了明显下降,说明货币政策的调整,能够切实带来市场上流动性宽松的效果。在传统工具依然有效的情况下,没有必要采取量化宽松的手段。

记者:此前央行采取了降息降准等措施,有观点认为,如果之后再采取再贷款等措施,可能将意味着货币政策不再稳健,开始大水漫灌、强刺激。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燕:从目前的情况看,仍然是稳健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是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总体来看,从去年年底到上周末的降准降息的动作,还是应对经济下行、通缩以及企业盈利减速压力的常规操作,还是对外汇占款缩量的中性对冲,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轻企业债务负担,促进投资和消费,谈不上过于宽松。

说到“大水漫灌”、“强刺激”,这样去理解货币政策并不准确。地方债规模比较大,相关的主体比较多,我们认为相对于定向降准等办法,可能再贷款的效果更好一些。不能一有微调,一有新的调控手段,或者说货币政策与其他调控手段相配合,就认为是“大水漫灌”、“强刺激”。反过来说,货币政策,也不能被某些词汇所牵制,要从经济本身的需要出发,选择具体的工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