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归传统
□ 王 鑫

用综艺嫁接中国传统文化的尝试可能还不成熟,但这种“回归”无疑具有时代意义

这两年,荧屏节目用综艺嫁接文化的做法,已成为一股新生力量,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喜爱。进入2015年,以汉字、成语、诗词等为内容的电视节目数量显现井喷态势,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汉字英雄》,到贵州卫视的《最爱是中华》等,粗略算下来,今年开播的文化类电视节目达数十档。这些节目,引入了丰富多彩的综艺表现形式,让传统文化一改刻板、严肃的面孔,在荧屏上轻盈、活泼起来。

一大批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兴起,一方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提供了平台和渠道;另一方面也用有温度、有新意的电视表达,为追逐娱乐和喧嚣的荧屏带来一抹亮色。事实上,荧屏文化节目的火爆,既体现了电视工作者对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也契合了当前传统文化强势回归的社会大背景。

目前,我国不同层面的人群都呈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忱。从汉服成人礼、汉服婚礼的火热,到国学书院受追捧;从民间乐于举办伏羲、黄帝、大禹的祭祀活动,到海外孔子学院的声名鹊起……甚至连去年APEC会议期间,各国领导人也集体穿着具有儒家服饰特点的“新中装”亮相,这被视为国家层面文化软实力的一次自信展示。

这种传统文化的热潮,更多体现的是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反思,是很多华人追求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表现。传统文化曾是中国百姓的“信仰”,中国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更应体现在文化上。

国学热反映到荧屏上,就是众多电视工作者在尝试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一方面符合社会文化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媒体人的职责所在。

无论是荧屏文化热,还是近年来的国学回归潮,轮番登场的文化现象折射了当前社会的文化回归思潮。或许汉服成人礼的学生并未完全了解汉学的价值、国学书院的孩子们不能深刻领悟经书的精髓,文化综艺节目的观众们也不能完全记住节目中传递的文化符号。但传统文化思潮的兴起、尤其是多档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轮番登场,使传统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以一种更轻松的姿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让更多人重拾对中华文化的热情。荧屏上涌现的众多文化综艺节目,恰好在这样的一个历史的“当口”,在激烈的收视竞争中另辟蹊径,同时以综艺的“范儿”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尝试可能还不成熟,但这种“回归”无疑具有时代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