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地坛医院护士长王克荣:
红丝带之家的守护天使
本报记者 吴佳佳

艾滋病让人恐惧,但艾滋病患者圈里提起王克荣,每个人都会觉得温暖。作为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的护士长,王克荣从事医护工作30年,接触过20多种传染病;她的手机里存有1000多个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号码,她走遍全国艾滋病重点高发区,培训艾滋病基层护理员万余人,培养了大批艾滋病志愿者和同伴教育员。王克荣用她的一生充当着艾滋病患者的守护天使,让他们感到人间的温暖。

1984年,21岁的王克荣从北京护士学校毕业,分配工作时,老师找到王克荣说,“传染病医院需要两名护士,你考虑一下。”王克荣没有犹豫,就来到了北京地坛医院报到。从此以后,她和传染病患者打起了交道。

王克荣的艾滋病护理工作开始于1997年3月,她说最初几年,她是从接触中逐渐走近了艾滋病患者,对艾滋病有了更深的认识。王克荣接触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是一个因烧伤输入血浆而导致感染的老李。得知老李是爆炸事故中为救同事、抢救设备而烧伤,王克荣被深深打动,她觉得老李是英雄,值得所有人尊重,也坚定了她照顾艾滋病患者的决心。

和老李同期住院的还有一位女患者,虽然家境富裕,可亲朋好友都疏远她。王克荣就经常到房间和她聊天,下班后帮她买报纸、水果。有一次这位患者非常想吃西红柿,王克荣就立刻帮她买回来,女患者掏出200元钱执意让她收下,要知道,当时这笔钱相当于她一个月的奖金,但王克荣拒绝了。不久这个女患者去世了,她在遗嘱里特意感谢王克荣的照顾。

为帮助艾滋病患者,王克荣以身作则消除歧视。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上存在歧视艾滋病患者的风气,王克荣当时一边做护士长,一边在红丝带之家从事艾滋病关怀工作。一次与艾滋病患者聚餐时,患者小李指着自己的饭盒说:“护士长,我不吃肉。”王克荣没有犹豫,夹起小李饭盒里的肉就放进自己嘴里。小李一下惊呆了:“护士长,我家人都做不到!”王克荣说,“这样做,是为了告诉大家消化道不传播艾滋病。”

为了随时解答患者的疑问,王克荣每天24小时开机,接听电话。她的手机甚至成了患者挽救生命的热线。艾滋病人小夏因车祸股骨粉碎性骨折,被紧急送到离事发地最近的一家医院。然而,在术前准备时,一张化验单却让在场的医护人员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患者是HIV阳性,而这家医院从没有为艾滋病患者做过手术!小夏拨通了王克荣的手机。她仔细询问了小夏的病情后,马上报告自己工作的北京地坛医院。在上级单位的积极协调下,北京地坛医院紧急成立专家救治小组,及时为小夏实施了干髓内针固定手术。

2002年,王克荣到英国伦敦晨曦医院学习。她两次来到南丁格尔纪念馆前重温“人道、博爱、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回国后,她将英国的艾滋病护理经验与国内的实际医疗状况相结合,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

王克荣从繁忙的工作中体会到,一个人的能力是微小的,必须要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必须发展艾滋病工作志愿者队伍。在她的影响下丈夫、女儿都成了艾滋病工作志愿者,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也从几个人发展到上千人,在册登记的志愿者就达到800余人。

由于在艾滋病护理和人文关怀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王克荣成为中国第一位荣获“贝利·马丁奖”的护士,这是艾滋病防治工作国际最高奖。她还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入选“中国好人榜”,被评为北京市百姓爱心明星、受百姓喜爱的白衣天使,2013年,荣获护理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