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地方政府每年都会向当地百姓承诺办若干件民生实事,但办的结果如何则缺少反馈;一些公共政策的制定不够接地气,出台后导致实施时也在民意中遇冷。怎么办?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通过请公众打分,对每年的十大民生实事进行公众监督,并让百姓对公共政策进行公开评议、反馈并及时完善,形成了公众议事机制。
“我们的目的是‘事关百姓事,百姓来参与’,通过探索公共服务政策与项目公众评议工作机制,扩大社会参与,促成政社联动,构建多层次社会协调机制,不断改进地方公共服务水平。”顺德社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吴力对《经济日报》记者说。
“事关百姓的地方公共政策效果如何?只有百姓才有深刻体会,群众不满意的,本地政府权力范围内的我们修改,事关上级部门的我们提出反馈建议。”吴力说,去年,顺德印发了《公共服务政策与项目公众评议试点工作指导意见》,规定各公众评议委员会中社区群众比例为30%,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决咨委委员比例为40%,其他专家学者、行业代表比例为30%,并请第三方独立机构主持评议。
今年年初,顺德区举行2014年度民生实事公众评议会,9个职能部门就去年10件民生实事的目标、进度、操作等向公众评议代表报告,参与评议的公众代表共100人。吴力说,民生实事公众评议会为职能部门与广大市民充分沟通提供更有效、更便捷的渠道,标志着公众评议机制的初步形成。
顺德区教育局副局长郭金元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评议给了政府职能部门与公众对话的机会。例如,关于顺德新城区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按照计划将建一所中学、一所小学,可是新区建起后,中小学建设却有些滞后,群众意见很大。但通过公众评议会,公众知晓了政府的努力和打算,政府也与百姓达成了共识,形成了舆论合力,从而推动了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