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4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给大自然“留白”
本报记者 杜 芳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岚缭绕,美不胜收。 本报记者 杜 芳摄

4月初的江西,时常天阴云暗、雨水淅沥,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却从不辜负来客。青岚缭绕的山间,几株艳丽的樱桃树花满枝丫,密密麻麻的绿叶下,传来阵阵鸟雀细语。如此好的环境不开发,连电线杆子都看不到,只为给大自然“留白”。

珍稀物种的家园

《经济日报》记者随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巡山人员进入深山。忽听几声鸣叫,一只棕褐色的大鸟轻快地跃入眼帘,先是左顾右盼地警戒一番,而后不紧不慢地踱步、啄食,完全无视仅5米之外的我们。又梳羽展翅,一跃飞进林中,格外自在潇洒。

“今天真走运,看到了黄腹角雉。”巡山员高兴地说,“这可是全球濒危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号称‘鸟中熊猫’。”这种鸟只有中国有,全国只有约4000只,经常巡山的工作人员都不一定能碰到。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光美曾经称赞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黄腹角雉乐园’,因为这里黄腹角雉野外种群数量估计在500至600只,是目前已知黄腹角雉分布最多的区域。”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程松林说。

从19世纪开始,国内外动植物学家开始在武夷山区进行考察和标本采集。这里不但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也是很多新物种的模式标本产地。“保护区地处武夷山脉北段西坡,主峰黄岗山海拔2160.8米,为我国东南10省(区、市)最高峰。山体高差较大,造成水热条件差异大,因此物种丰富,垂直带谱典型发育。”程松林说。

目前,保护区内记录的野生脊椎动物514种,已查明的昆虫1337种、高等植物282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脊椎动物61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昆虫2种,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濒危植物名录的高等植物21种。因此,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昆虫世界、鸟的天堂”和“物种基因库”。

“在环北半球亚热带,多数地方是大面积沙漠或半沙漠,生物多样性极其贫乏,而在我国亚热带区域却呈现出一派生机。像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如此丰富的物种资源,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需要好好保护。”程松林说。

一草一木不容打扰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千分之一,却集中了全省50%以上的高等植物物种基因和60%以上脊椎动物物种基因。1981年,江西省首先在这里成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是生态敏感区,一般游客严禁进入,进山入口均设置了关卡,只有保护区的车辆和巡山人员才能进入。检查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一年四季、每天24小时都有人值班守护,不值班的人员也是24小时待岗,重点路段还安装了摄像头监控,以免出现森林火情等危急状况。

这里的一草一木不容打扰,一山一水不能干预,自然保护区成为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但偏有许多好事的驴友想方设法避开关卡和检查,从荒山野地摸着小路上山。曾经有驴友因为受伤或迷路被困山上;还有驴友在山上生火野炊,给保护区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我们喜欢下雨天,一是驴友不会下雨天出来,二是下雨天有利于森林防火。”程松林说。但天晴时,特别是假期,巡山者就要与驴友斗智斗勇。“为避开检查,驴友都在半夜上山,因此凌晨两三点,巡山人员就要起来,到驴友经常出没的路线蹲点检查。”程松林说。

武夷山在精心保护下多年来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带给人们诸多惊喜。“这些年,武夷山有了许多重要的新发现。”程松林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黒麂自1981至2011年的30年内没有新的分布区报道,分布地却处于萎缩状态;2011年科研工作者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通过红外线拍摄到黒麂的自然状态照片,成为该物种的重大喜讯;古老的树种南方铁杉在绝大多数地方都呈分散分布,但在保护区却发现400公顷的成片原始林,而且长势良好,仿佛恢复了古老的活力;2012年,国内学者发现了一个蛙类新物种,命名为黄岗臭蛙。这些新发现只有在原生态保护比较好的地方才会出现。

保护物种同时也是保护人类的未来。程松林告诉记者,许多药物都是从动植物身上提取出来的。“比如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豆杉树皮里提取的紫杉醇,是治疗癌症的重要原料;草珊瑚含片也是从植物中提取加工而成。”

看得见的生态效益

提起武夷山,人们往往更了解福建那个开发成公园的旅游景区。那里每年有一笔不菲的门票收入。同样的自然风光,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略显冷清和原始,这里不但没有旅游收入,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以前也有村民偷偷伐木,不愿意配合保护。特别是保护区内的原住民,以砍竹笋、卖茶叶为生,刚开始他们总觉得保护区拿框框限制他们发展。”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郭英荣说。现在,随着保护区生态效益越来越明显,村民们渐渐改变了看法,不但开始主动保护,发现别人的破坏行为还会予以制止并上报。

“以前大家总以为保护和发展是矛盾的,现在大家明白了两者是一致的,保护才能更好地发展。”郭英荣说。

保护区所属地江西省铅山县武夷山镇西坑村村民以种茶为生。他们的茶园一部分被划归到保护区的实验区,另一部分在保护区外。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西坑村村民不用为茶叶除虫施肥,鸟儿就是最好的除虫剂,落叶就是最好的基肥,这里的茶用清水一泡,汤色明亮,口感醇正,散发着幽幽清香。

西坑村村民姜维平承包了2000多亩茶园,成立了黄岗山有机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保护区刚成立的时候,这里的茶叶还是6块钱一斤,采茶叶的人工费只有每斤7毛钱,许多人宁愿去砍毛竹。后来保护区建起来了,人们逐渐认可了茶叶的品质,这里的茶叶闯出了市场,鲜叶价格涨到600元一斤,人工费用也涨到了每斤6块钱,带动了整个铅山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姜维平说。如今他的公司的茶叶走起了高端路线,铅山县成为江西省五大采茶区集群之一。

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效益,除此之外,绿色发展还带来了许多看不见的效益。郭英荣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水为例,有些地方1吨水只能当半吨用,而保护区的1吨水却相当于“4吨水”:第一吨是健康之水,保护区涵养了水源,水质清澈,属一类水质,只要过滤掉枯叶就可直接饮用;第二吨水是安全之水,密密麻麻的植被盘根错节,相当于一个巨大的防洪网、防风墙,保护着人们的安全——2012年台风苏拉来临时,保护区外遭受了很大损失,而区内原住民却安然无恙;第三吨水是文化之水,村民邻里以水为纽带相亲相近,传承亲水近水的文化;第四吨水是生态之水,有了水,就有了生物连续性,生态系统就能延续下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