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4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私人阅读
□ 高初建

从有竹简帛书那时算起,中国有书籍的历史可以上溯数千年。相应的,中国人读书的历史也很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有女颜如玉”,能说出这类话语,中国古人对读书的重视可见一斑。像“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负薪挂角”等等赞美读书和读书人的典故、段子,就是中国特产,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很少见。而且,在中国不仅文人读书受褒扬,武将爱读书更是受尊敬。现在我们在一些商铺里看到的关公,大多当财神供着,形象偏俗。其实真正的关帝庙里供奉的,是在“秉烛夜读《春秋》”的武圣君关云长,气质内涵完全不一样。

不过,中国人对读书的看法还有另一面。唐代诗人章碣发现,“刘项原来不读书”,他没敢说,唐太宗也是“稍逊风骚”的。到了《笑林广记》、《儒林外史》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秀才们几乎就是一堆笑料。而在蒲松龄笔下,读书人通常呆头呆脑,很傻很天真,只有与聪明漂亮的小狐狸在一起时,才让人有几分同情。对读书和读书人的负面评价,重要的起因之一是科举制度。很多人认为,以八股文为代表的科举考试,把读书弄拧巴了。于是,后来有人要“砸烂孔家店”;再后来,搞什么“文化大革命”,鼓吹“读书无用论”,把读书这事彻底“异化”了。当然,没等多久大家又明白了,不读书不学习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又大声疾呼“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读书需要有相对的目的性,比如“为……而读书”等等,这会让人更加注重知行合一,经世济用。但读书一定不能讲功利性,以为读了书就一定能怎么样,或者必须得到什么回报,结果难免是失望、失落,要么可能自怨自艾、满腹牢骚。在我看来,单纯意义上的阅读与一般所讲的“学习”有区别,阅读的本质是很“私人化”的。黄山谷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开宗明义的“义理不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明事理、不辨是非,强调的重点是个人的内在修养。假如一个人内在的东西不着调,不靠谱,外在的浑浑噩噩,招人厌烦几乎是必然的。所以,以启蒙、教化、普遍提高国民素质为出发点,全民阅读可以由政府提倡,但更需要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鼓励个人发自内心的,自我爱好和自觉努力的读书氛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