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4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台屿村陈松年:
用爱播撒书香
本报记者 姜天骄
更多中国故事
系列报道请扫二维码

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台屿村的陈松年是一个爱书的“老头儿”。2006年,他从一家电力安装公司的电工岗位退休后,朋友邀请他去看管房屋,月薪1000多元,这是件清闲美差,可他却不乐意。

他听说,几年前有人给村里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宗祠捐了几百本书,一直锁在橱柜里没人管,就萌生了在村子里办图书室的想法。他找了几个和他一样退休在家的老同学商量,几个人一拍即合,创办了“台屿老人协会图书馆”。

这个图书馆吸引了不少在附近上学的小朋友。每天下午4点放学后,小小的图书馆就被塞得满满当当。为吸引那些不爱读书的小朋友,陈松年捡起自己当年当电工时的手艺,自制了很多玩具。他用三合板、水管和铁钉做成弹珠平台,用竹竿和电铃做成方位辨识器,用鞋盒和塑料杯做“吹球过杯”游戏……玩具虽然做工粗糙,却很受孩子们欢迎,一来二去,孩子们就和陈松年成了好朋友。“学习压力大、考试没考好,这些不愿意告诉家长的话,孩子们都会对我说。”陈松年总是耐心地倾听,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然后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书,孩子们自然就接受了。“就是想让孩子们多看一点书,多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陈松年说。

台屿村有几所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水平较低,没有办法帮助孩子辅导功课。陈松年就给当地报社打热线电话,登报寻找志愿者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到目前,福州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州大学等几所大学已经把“台屿老人协会图书馆”列为社会实践基地,在这里,他们给孩子组织演讲比赛、办讲座,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起初,这个图书室在陈氏宗祠的一间小屋里,面积只有10平方米左右,把书码放好后连转身都不容易。当地政府听说了陈松年的事迹,就出资把陈氏宗祠对面的几个门脸盘下来,免费给图书馆使用,现在的“台屿老人协会图书馆”有170多平方米,藏书也从五六百本增加至1.8万册。这些书大部分来自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捐赠。

书多了,也带来了很多麻烦。“台屿老人协会图书馆”的读者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和孩子,一些财经类的书籍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用。有些杂志甚至是几年前的过期刊,社会环境不同,也提不起孩子们的兴趣。为此,陈松年每隔一段时间就挑出一些书,自己乘坐公交车,到城里和其它图书馆交换。“儿童阅读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也关系到未来国民的素质,我把这个图书馆当成一份事业在做,苦点累点都值了!”陈松年说。

2012年10月,“台屿老人协会图书馆”在福建省4400多家农家书屋中脱颖而出,成为福建省先进农家书屋,并获得了“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的荣誉称号,陈松年本人也被评选为福建好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