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4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星船冷暖我做主”
——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苗建印创新团队
本报记者 郑 彬
图① 苗建印创新团队风采。 庞 丹供图
图② 苗建印(左)与国外同行进行业务交流。 潘 晨供图

群像素描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苗建印创新团队组建于1965年,致力于为航天器设计、裁剪并制作合体的“冷暖衣”,确保航天员和飞行器上所有设备温度适宜、运行良好。他们大胆创新、追求卓越,不断刷新着新技术、新产品“最优榜”。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致力于为航天器设计、裁剪并制作合体的“冷暖衣”,确保航天员和飞行器上所有设备温度适宜、运行良好。团队自1965年由闵桂荣院士组建以来,始终保持着国际先进水平。这个团队就是“苗建印创新团队”。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根宇航级热管,到开发出4项全球首创、6项国际领先的热控产品,50年间,团队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引擎,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第一”。

“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2013年12月14日,嫦娥成功落月,月壤上第一次留下中国足迹。为了这一时刻,航天人付出了无穷的智慧和心血,也给苗建印创新团队带来了巨大挑战。

2007年,团队接到任务——在美国和前苏联方案之外另辟蹊径,确保嫦娥三号平安度过月面120摄氏度“熔炉”和零下180摄氏度的极寒考验。作为我国首个降落在地外天体的探测器,嫦娥三号不仅要应对太空中的高低温环境,还要耐受月面赋予的每轮至少14天的多次、持续冰火“折磨”。此外,月球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这样的力学环境目前无法进行模拟试验……前所未有的难关横在团队面前。

“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在苗建印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仅用8个月就提出了两相流体回路方案,并完成了原理性验证。“这套两相流体回路系统是综合利用月球1/6g的重力场、特殊热源、两相流体回路技术,无需电源供给,用一套回路即高效实现探测器内所有设备的温度控制,解决在长达14天的月夜无电源供给情况下仪器的温控难题。”苗建印说。

为了早日拿出成熟产品,团队开始马不停蹄地昼夜作战。最终这项全球首创的“中国智造”,成就了嫦娥三号落月、巡月的完美之旅;在基础理论方面,超前掌握了美国拟在2030年前重点突破的学科难题之一。

“外国人不敢接的任务我们来”

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5月16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助推“阿尔法磁谱仪2(AMS-02)”飞向太空,开启人类探索宇宙起源的漫漫征途,世界为之轰动的同时,又有谁知道它曾经让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头痛不已。

“磁谱仪项目是我40多年里遇到的难度最大的实验,甚至比当初为我带来诺贝尔奖的实验还要困难得多”。为了早日完成项目,2005年,丁肇中广发“英雄帖”,他找过许多国家的科学家,英国人、美国人、俄罗斯人,然而遍寻欧美,无一应战。

“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外国人不敢接的任务让我们来”。正当丁肇中山穷水尽之时,苗建印创新团队接下了这个被业界称为“烫手山芋”的难题。

“要突破储液器的关键技术,重点解决三大难题:材料、控温和毛细结构设计。”苗建印说。而空间微重力环境,二氧化碳的超临界特性、低表面张力特性又使这一全新构想变得异常复杂,储液器的研制无疑是世界上从未有人攀登过的高峰。

面对数不清的技术难题,他们头脑风暴、找专家开拓思路,一个一个地解决;面对及特殊的材料需求,他们跑到相关的研究院所,守着炉子和对方一同冶炼;面对苛刻的验证条件,他们用酒精代替二氧化碳试验,几年下来,酒精用了几十箱,手被泡掉了一层又一层的皮,连鞋子都被清洗用的丙酮烧坏了好几双,最终获得了与实际运行完全吻合的试验数据;面对超复杂的工艺,他们在丝网结构上手工点了几千个点,一个力度掌握不好就得重来……3年的呕心沥血,试验圆满成功,国内外同行心服口服。

“这里有我的舞台”

“成绩面前甘为幕后,名利面前安之若素”。苗建印创新团队将坚守专业、淡泊名利的品质融入到团队成员的血液中,代代相传。

老组长侯增祺曾在组长的位置上干了27年,在预研的“幕后”岗位上干了一辈子。已退休的老专家文耀普,在福利分房面前主动退出,将室主任职位主动让给年轻人,甚至将技术人员极为重视的研究员职称名额也主动让了出来……苗建印也一样,深深热爱着航天事业,始终痴迷技术,在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制第一线一干就是16年。

早在求学时期,苗建印就是班里唯一不考托福、不考GRE的人,他说:“我就在国内干,在这里才能实现梦想。”“我就在航天干,这里才有我的舞台。”他曾两次主动让贤,将年轻同志推到行政岗位上锻炼成长,他说:“我给你们让路,你们都能干了,我就不用干了!”……这样的事在团队里还有很多。

别看他们对荣誉、职位、机会等“身外之物”并不热衷,对于本职岗位,他们却始终“如初恋般”全神贯注。一位新员工回忆,他刚来团队时,曾吃惊地看到“偶像”苗建印正专心地充装热管。只见苗建印眉头紧锁,仔细观察着数据的变化,刺鼻的氨气味道丝毫没有影响他的专注。这样重复、操作性强的基础工作,这位“技术大牛”居然自己动手!

苗建印认为,“充装热管是团队成员的基本功。”做这项工作是理所应当的,团队内的其他成员也都是这么做的。清华毕业的高材生李亭寒,一辈子工作在一线,退休返聘后仍在亲力亲为地做热管充装等基础性工作,对每一个热管都认真把关,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星船冷暖我做主,广袤天际展宏图”。面对未来,他们将秉持专业报国的信念,不断开创热控技术的新辉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