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读者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4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创新为生产生活服务
大图 作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4年,中关村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超过1.3万家,企业实现总收入3.57万亿元。 新华社发

左上 河北金九森农业科技公司,将温度、湿度传感器用于食用菌生长自控系统,实现食用菌标准化智能化种植。 本报记者 欧阳梦云摄

右上 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加大创新力度,采用了22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占2/3以上。 本报记

编者按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一些科技界读者表示,《意见》的出台,彰显了政府推动创新驱动的信心决心,为新一轮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应尽快出台配套细则,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让创新成果为生产生活服务。

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朱希铎——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目的,是让更多科技成果为生产生活服务,以更好地转变发展方式、调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作贡献。因此,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环节。

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开发产品的指数,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处于低位。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有多种因素,既有体制问题,也有市场问题。除了少数成果是因为缺乏实际需求而无人问津外,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些成果在向生产转化的过程中缺乏市场化和专业化的对接机制。

目前,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反差,一边是大量的科技成果积压在实验室,一边是市场的巨大需求,但是大部分科技成果却无法转化为企业产品和现实生产力。

当前能成功转化的主要有两种,短平快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但大部分科研成果既不是短平快,也没有装入国家的“大筐”里,因此很难转化成功。一个科研成果要经过开发、中试和产业化阶段,以保证创新技术与生产、市场相互协调。现在科技成果转化困难,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缺乏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专业对接机制;第二,转化过程服务的缺失,成果和需求之间缺乏深度的挖掘和对接;第三,科技成果集成的缺失,一个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需要相关的配置和配套,科研成果的成熟度还需要其他技术的匹配。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让知识产权拥有者能交易;其次,需要加大科技服务产业的力度,尤其是提供科研成果的挖掘、集成服务;此外,还应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成立,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中关村159家国家级开放实验室与众多科技企业的优势,加快中关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

(本报记者 赵淑兰整理)

天津市南开区科委主任陈岩——

营造公平有效竞争环境

当前,不公平的市场环境已成为阻碍创新的巨大门槛。对此,《意见》提出,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

要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激发创新动力,政府需要改变资源调动的方式,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营造更加有效的竞争环境。

近年来,我们天津南开区实施小巨人培育“双百”计划,2014年,培育小巨人企业5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331家。为了打造公平的创新创业环境,南开区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一是鼓励国内外科研机构来区发展,激发科研院所创新活力。支持和鼓励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国内外创新机构到南开区发展。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建设“协同创新基地”,凡经区政府认定并授牌的,制定并实施特殊政策,给予资金、项目等专项扶持。

二是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鼓励初创企业快速发展,建设创业导师团队,加强政策扶持及资金鼓励。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发展,大力推动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壮大。

三是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支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设立人才专项基金,专门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鼓励高校师生、科研人员在南开区领办、创办企业,对符合资助条件的给予一定资金扶持。支持师生、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兼职兼薪等形式参与企业的创办。

四是打造众创空间,服务大众创新创业。依托南开科技园内“创业咖啡”和高校科技创新园等平台载体,推动建立围绕大众创新创业需求的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结合现有政策资源,支持众创空间开展信息咨询、创业交流、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对入驻众创空间创业团队的房租、宽带接入、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等费用适当进行补贴。

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开分园的规划建立,南开区充分发挥了科教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创新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要素聚集、产业高端、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新的区域增长极。

(本报记者 林紫晓整理)

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许小曙——

破除不合理的准入障碍

3D打印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创新的驱动。近年来,我国3D打印技术迅猛发展,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兴起,但是其推广应用仍面临三大“瓶颈”:一是我国的法律缺乏对3D打印的具体规定,人体植入物的审批程序繁杂,影响3D打印技术成果的转化。二是3D打印的临床应用,缺乏物价部门核定的正规收费许可,尚无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可以参照执行。三是3D打印临床应用产生的治疗、材料费用高昂,医疗保险目前未能予以报销。

与此同时,国外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推广应用发展迅速。据3D打印顶尖咨询机构沃勒斯(Wohlers)统计,2013年世界3D打印应用领域中,医疗方面的应用份额占13.7%。此外,美英等国不断加大对3D打印的支持力度。美国出资建立国家增材制造创新学会(NAMII)及3个创新研究中心,旨在构建3D打印制造业的全美网络。英国政府也于2013年投资1470万英镑用于3D打印项目开发。

近期,国务院出台《意见》,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提出“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对3D打印技术的发展应用来说,这无疑是重大利好。

希望国内能加快相关医疗器械、人体永久性植入物的准入审批流程,启动3D打印辅助诊断、治疗的收费项目及标准的制定,尽快将3D打印模型辅助诊断治疗纳入强制医保范畴,让3D打印成为造福于我国人民健康事业的有力武器。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大对3D打印的投入支持力度,从而推动我国3D打印技术研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让3D打印技术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本报记者 吴 浩整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