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4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极阁气象博物馆
节气数着来
□ 陈 晶

这座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镇馆之宝,古老的、未来的气象奥秘都能在这儿窥知一二

风霜雪雨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从远古伊始,人类就从未停止过对气象和气候现象及规律的观察、探索、研究。位于南京的北极阁气象博物馆里,就藏有许多关于气象的秘密。

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镇馆之宝。早在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北极阁即建有“灵台候楼”,用以观天测候;到了明代洪武年间,此地建“观象台”,又名“钦天台”,既观气象又观天象;民国时期,卓越的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在此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气象研究所;2010年3月,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建成开馆,成为国内首个以气象历史为特点的专业性博物馆。

坐落于钟山余脉、鼓楼东面的北极阁博物馆平时并不对外开放,除了气象日这一特殊时间。笔者有幸一探神秘的气象博物馆。随行领队说,不对外开放的原因,是因为博物馆受客观条件限制,进出博物馆需要穿越办公区,会对正常的气象工作带来影响;其次,气象学本身专业要求高、涉及内容多,如果没有讲解员的引导和讲解,观众很容易漏掉内容或者不易理解。

博物馆展区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在室外景观区,一根高高耸立的鸾凤风向器迎风摆动。展台另一边,一尺五寸高、直径7寸的测雨器置于观测台上。古人在北极阁观象活动数度兴衰,延绵至今,著名地理气象学家胡焕庸曾应竺可桢之邀为北极阁气象台建成作序,由衷感叹“上古观象仪器与观象台址,迄今已渺不可考,其至中古以降,有典籍可借,基址可按,绵延相续,在世界天文气象史上有卓越之价值者,莫过于金陵钦天山之观象台。”

“原来竺可桢办公室就在最里面。”步进西圆门,就能看见三层石塔式建筑北极阁。透过玻璃窗,竺可桢当年的办公设施都已经不复存在,办公的房间也换了主人,但是房屋的基础结构却保持着原来的样式。

打开室内展厅大门,墙面石窟凹凸的手感,透露出历史的沧桑,一件展品引起笔者的注意:13根土柱,宽窄不一,间距不同,这和罗马的半个竞技场有几分相似。据说,在发掘时,人们并不知道古人用它来做什么。遗址只剩下13个立柱的基座,每个柱子间的距离在20厘米至15厘米间。但是通过复原和长时间的观测,终于发现了这13根立柱的秘密。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山西陶寺观象台遗址(公元前21世纪),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如今落户南京北极阁的是缩小的仿制品。

这座古观象台后面的山脉,当地人称为塔尔山。每当太阳从塔尔山上升起的时候,人们通过记录太阳升起的位置,来判定一年四季。从右往左数立柱,当太阳在第二根立柱间升起的时候,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太阳从第12根立柱间升起的时候,这时候是夏至,而太阳在第7根立柱间升起的时候,就是春分和秋分……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认识、积累气象知识,创造了人类古老而光辉的气象文化。

捕捉气象的奥秘不只是古来先贤孜孜不倦的事业,今天的人们更加渴望了解我们身边的气象变化。走进有些黑暗的科技厅,仿佛突然置身浩瀚宇宙中,全景观赏我们的地球。原来,这里是一个360度视频播放的巨大球形屏幕,其原理是由一台计算机控制4台高性能投影机,通过将画面投射到直径为1.73米的球体屏幕上来呈现映像。通过转动这个“地球”,我们可以很直观地观察世界各地的气温、洋流、风、大气等活动的规律和历史数据,简直就是一部含纳万千数据的“气象字典”。随着工作人员的调控,各种气象信息出现在球体上,直观而清晰易懂,这可能是这次参观过程中最值得记忆的惊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