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当年对文学现实主义的坚守和呼喊,同样适用于今天的雅文化和俗文化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前些天发来短信,想和我讨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还想去陕北体验。其实,我当时并没有看这部电视剧,原因是许多媒体、业内人士评价不高。直到他又给我发短信说:“说不好看的既然是你周围的人,他们必是文坛高手,自有高论。不过我和儿子看得蛮来劲!”这反而使我产生了兴趣。没想到,从第一集开始,我就被牢牢抓住了,这是一部在艺术上、人物塑造上、时代氛围上,在体现原作精神、思想上都有追求、有想法,精益求精的名著改编艺术片。在我看来,就连网上非议颇多的旁白也是恰到好处地融入情节画面中,绝无“戏不够、旁白凑”的生硬。
这种评价反差,使我意识到,大家对原著太熟了,因此完全用自己阅读感受来要求电视剧,哪怕稍加调整都不习惯。而且,现在某些电视观众被那些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劣质历史娱乐剧宠坏了,习惯于俊男美女、惊险离奇、哭哭闹闹、打打杀杀、阴谋诡计,已经难以适应这种贴近生活、乡土气息浓烈、节奏较慢、要静下去来欣赏的当代剧了。
其实,我见证了路遥创作《人生》前后在中短篇小说领域的努力和不被承认的失败感,更见证了《平凡的世界》在当时中国文坛和文学界所遭遇的普遍的失望和冷淡。然而,他却以一人之执拗和坚持,如其所愿地打败了同样执拗的中国批评界,使以柳青式的理想现实主义方法创作的《平凡的世界》成为文学阅读传奇,这其中包涵了多少社会和文学的密码?
四分之一世纪过去,小说《平凡的世界》当年遇到的问题,又被根据它改编的电视剧碰到了。小说遇到的是文坛渴望叙事出新求变的“现实主义”这条“创新的狗”,电视剧遇到的是被娱乐至上、至死所养成的部分人群,特别是一些年轻观众的胃口。但是如当年《平凡的世界》一样,今天的中国社会和观众,同样需要重温30年前的记忆。看一看、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走过来的,我们收获了什么,丢失了什么,什么是不应该丢失的,什么是应该否定和丢弃的。路遥掷地有声地对文学现实主义的坚守和呼喊,同样适用于今天的荧屏艺术,适用于今天的雅文化和俗文化。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选择了贴近广大观众的“平民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表现出平凡之中有伟大,伟大出于平凡的日常化叙事。对原著的忠实,使它与原作艺术精神、审美观念、创作思想相契合,亦如原作一样沉雄博大,一样的真实深刻,一样的崇高和壮美。它的主创人员精雕细刻、一丝不苟,以敬仰的心情对待和处理每一个场景,拍好每一个镜头,捕捉着每一个体现着人物内心世界的面部表情。
一个影视导演的审美情趣、基本功体现在挑选演员上。一个只知凭借明星大牌、俊男美女来提升艺术层次的导演,其能力是大可怀疑的。而这部电视剧中,演员在精神气质、形象与想象中的角色高度吻合,孙少安的朴与直,孙少平的坚毅与痛苦,田润叶的清秀与开朗,田晓霞的女汉子气,孙玉厚的刚硬,甚至包括李向前的知足与缺心眼都是形神兼具。当然这些气质并不都是天然的,不仅有演员对角色的体验,更有导演的提示和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