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好监督权,全国人大创新工作,自2010年起设立“专题询问”制度,开展对政府、法院、检察院的集中问询,成效显著,并于近日推出《关于改进完善专题询问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让来自人民的监督更有力量。
问的都是百姓心头事
“养老保险基金应当实行全国统筹,但是目前这项工作进展缓慢,这是为什么?难点到底在哪?”郑功成委员尖锐地问出了许多老百姓的心声。
2014年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就“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开展了联组专题询问。尖锐的提问直指问题实质,而应询的部门负责人也进行了实事求是、坦诚客观的回应。针对郑功成委员的提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做了详尽回答,并承诺争取2015年提出职工基础养老保险金全国统筹的方案。
专题询问问什么?一定是社会最关切、百姓最关心。《意见》明确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要选好问题、做好调研,既要到工作开展好的地方总结经验,更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调研问题,要认真梳理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巡视员傅文杰介绍,过去几年来,专题询问先后就传染病防治、财政科技资金分配与使用情况、农村扶贫开发、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热点展开。今年拟开展3次专题询问,针对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审计问题反馈报告等问题。
国务院领导亲自应询
2014年最后一场专题询问不同寻常,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亲自主持,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率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门负责人到会回答询问。
国务院副总理第一次参加专题询问,通过现场委员向广大群众给出回应、做出承诺,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各部门进行工作部署安排,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这让每个人都感到了政府接受人大监督的诚意。
为使专题询问的效果高些、再高些,《意见》明文提出,“每年安排1至2位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专项工作报告,到会听取审议意见、回答询问,今后可以视情况适当增加。”以制度形式硬性规定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必须参与专题询问,这高度体现了“一府两院”接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想方设法推动工作完善的意愿。
真问真答绝不走过场
“一定要防止流于形式、防止走过场。”2013年8月29日,张德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场专题询问结束时,对今后专题询问的开展严肃提出要求。
为保证专题询问“真问、真答、真解决”,必须有程序制度作保障。《意见》指出,在询问过程中,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提问要抓住关键和要害问题,不回避矛盾,如对回答问题情况不满意,可以进一步深入询问。对于询问人提出的问题,答问人应直截了当、实事求是地做出回答,不走过场,现场不能答复或者不能充分答复的,应说明情况并于会后及时书面答复。
据统计,2013年12月开展的专题询问现场,临时发言人数6名,占总询问人数的一半;追问问题6个、临时提问8个,共占问题总数的64%。问答双方追问、插话、交流深入充分,观点碰撞、思想交锋使专题询问会场气氛活跃热烈,有力提高了现场问答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增加现场自由询问的比重也对应询对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部门负责人直呼“真紧张”,而紧张回答的背后必然是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扎实。
为有效地把专题询问的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实效,切实推动问题的解决,《意见》提出,要落实好专题询问提出的审议意见,健全督办问责机制。如果多数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应询部门的整改落实情况不满意,可以要求相关部门继续整改并报送落实情况。
“用改进工作的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呼声”是专题询问的真正用意所在。可以说,专题询问是常委会会议过程中用时最长、主题最为集中、人们最为关注的一项议程,《意见》出台后,将推动专题询问实现规范化、机制化、常态化,其议事效果和监督成效也必然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