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海洋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4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数数“大洋一号”的科考成果
图/文本报记者 鲍晓倩

3月26日,中国大洋34航次第四航段从毛里求斯路易港起航,此前历时40天的第三航段科考任务顺利完成。在调查作业中,第三航段通过12条常规和加密综合异常拖曳探测,新发现1个大范围分布硫化物区和9个热液异常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电法、近底磁力和热液异常探测,取得较好的磁力和视电阻率异常数据;在3个站位完成4个钻孔,获得了热液活动岩心序列;在7站位的电视抓斗作业获得样品;并进行了微生物分离、大型底栖生物分类和鉴定了生物采集。下面就让我们回顾一下“大洋一号”第三航段的科考成果。

取得海底黄铁矿样本

东四时区时间2月20日8时30分,风平浪静,海况良好,“进取者”深海底中深钻开展作业,两小时后即顺利到达1726米深海底开展钻探。东四时区时间20日14时43分,“进取者”携带取得的海底岩心顺利出水。这也是我国首次在西南印度洋断桥热液区开展钻探试验。

“取样情况非常好!”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苏新介绍,“进取者”取得的海底岩心为玄武岩,局部含有黄铁矿,属于热液蚀变围岩,证明周边可能有硫化物矿体。

中国大洋34航次首席科学家陶春辉介绍,本次钻探对于研究硫化物与围岩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获取热液生物深海红蟹

东四时区时间3月5日12时10分,电视抓斗从1845米深海底顺利回收至后甲板,大洋34航次第三航段首个深海电视抓斗顺利完成。经称重和初步处理,此次抓斗作业共获取海底样品约60公斤,主要包括玄武岩角砾、海底沉积物及少量生物样品。

此次抓斗作业获取了一只海胆及一只颜色形状独特的螃蟹。大洋34航次第三航段生物组组长施晓峰博士介绍,螃蟹通体粉红色,可能为热液生物,初步鉴定为“深海红蟹”。所谓热液生物是指在海底高温热液喷口附近生存,不依赖于阳光,而是依靠地球内热,通过化能自养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质生存的生物。文献资料显示,“深海红蟹”此前曾在大西洋深海发现过。

“大洋一号”上使用的电视抓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设备。设备负责人、杭州先驱海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程师李绪民告诉记者,深海电视抓斗可以下探至最深4000米的海底,能一次抓取最多1.5吨海底样品,可用摄像头全程监控抓斗水下工作,并实现由甲板供电。

时间域瞬变电磁法作业圆满完成

东四时区时间3月12日18时,两个明黄色的鱼形拖体先后出海,顺利回收至“大洋一号”后甲板,持续4天的时间域瞬变电磁法作业顺利完成。

“大洋一号”在已探明存在热液活动的“断桥热液区”完成4条测线,共计69公里。“4条测线均探测到异常数据,并了解到异常区域的深度和面积。”大洋34航次第三航段作业组长、北京先驱高技术开发公司工程师袁晓磊介绍,时间域瞬变电磁法是探测海底金属矿快速、有效、便捷的方法,该系统探测深度为120米,由两个前后相距40米的拖体构成,前一拖体为仪器拖体,包含控制舱和通讯舱,加载了能确定拖体精确位置的超短基线系统;后一拖体为线圈拖体,向海底发射并接收电磁波,通过返回电磁波的形态可了解海底深部的异常情况。

据了解,此次在“大洋一号”使用的瞬变电磁探测系统是我国于2007年自主研发的深海探测设备,在大洋22航次、26航次、30航次都有过成功试用,该系统一般用于在已经确认存在矿化异常的区域进行探测,以了解海底表面下硫化物的浅部分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