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领域接连而出的“负面清单”,打破了市场发展的束缚,极大地释放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能否将这种好势头延续下去,还要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能否配合调整、发挥效用。在制定清单方面,必须弄清“家底”,突出实效,只有让“权”清楚、让“责”明白,才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日前,北京国税局发布了第一批税务行政处罚“权力清单”,这是北京国税首次梳理确认全系统执法权力并向社会公布。随着《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的公布,地方“晒权”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也正式出炉。“今年是在省一级公布,明年推向市县一级,晾晒清单,让社会监督。”两会上的承诺正在落地,确权确责将是当前各地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张清单,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词”。重点领域接连而出的“负面清单”,打破了市场发展的束缚,极大地释放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能否将这种好势头延续下去,还要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能否配合调整、发挥效用。所谓“权力清单”,就是明确列示各项行政职权及依据,“法无授权不可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才能进一步提高政府效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这个层面上看,敦促地方各级政府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意义深远。
应该看到,“权力清单”是个新事物,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新问题。哪些权力要保留或者增加?哪些该取消或者下放?需要研究统一科学的标准。权力下放有没有只“剪指甲”不“割肉”?有没有关了“后门”却开了“天窗”?需要进一步监督落实。上级有没有让权力“自由落体”?下级或市场是否具备承接能力?期间的“真空地带”如何填补?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多棘手难题都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改革进程中不断摸索、改进。但可以肯定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的,就要坚决推进,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的,就要坚决清除。这个大方向不变,政府确权确责的进程必见成效。
定“清单”先要清“家底”。全面梳理现有行政职权,应是第一步。长期以来,一些政府部门对自己究竟拥有多少权力并不十分清楚,不同级别不同领域的部门之间职能重叠交叉,不但权力行使碍手碍脚,而且为推诿责任提供了空间。一个项目审批要过四五个部门,但出了事却找不到主管的那一个,原因就在于此。此次制定“权力清单”,正是理顺“糊涂账”的好开始。
定“清单”关键在实效。莫说一些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定权力已经失去了价值,就在最近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现象。比如,东部某地是外向度极高的贸易窗口,上级下放的涉外审批管理权限不多,却给了其并不需要的煤炭开采类许可;再比如,某海岛城市竟获得了开发草原类权限,令人哭笑不得。人家需要苹果,却偏偏要给桃子,权力不适用,同样影响改革的“获得感”。这说明制定“权力清单”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精准、实用、有针对性,要抓住一地发展的主要矛盾,让清单上的每一条权力都能发挥应有效用。
定“清单”还要定“责任”。“权”和“责”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权力清单”就是“责任清单”。不但要监督是否严格按照清单行使职权,还要对行权情况跟踪观察,对只行权不担责的现象切实问责。通过监督和问责维护清单的权威性、检验清单的科学性、观察清单的实用性,根据实际情况配套政策或动态调整。
制定“权力清单”的过程就是自我约束的过程。用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用苦口良药来强身健体,不但考验政府自我革新的意志,也考量推进改革的智慧和勇气担当。只有定规矩、画方圆,让“权”清楚、让“责”明白,才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丰满政府、市场的两翼,带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