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5年3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百姓盖一间“幸福之屋”
——海南琼海探索推进就地城镇化
本报记者 何伟

王千乐,海南琼海市塔洋镇鱼良村人。对于王千乐,已不能简单地将他定义为“农民”了,“我平时在村里的农家乐打工,下班之后就去料理自家种的香蕉。”王千乐告诉记者。像王千乐一样,拥有多种收入来源的琼海人已不在少数。记者在博鳌镇美雅村看到,这个120多人的自然村里,有劳动力的大都在村里的农家乐打工,农活已经成为他们的“副业”。王千乐觉得,有地种、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是件很幸福的事,“我们生活得很开心,你看整个村子的卫生环境多好啊,这里出了门就是‘绿道’,空气也好。”

琼海人的幸福感源自2012年琼海市提出的“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琼海市明确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以“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三不一就)”为原则。

在“三不一就”原则的指引下,琼海全市建成文明生态村1754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71%,有8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特色小镇和农业公园建设带旺了人气,促进了消费,不仅让农副产品增加了附加值,还把农民从原来单纯的种植生产中解放出来,参与到铺面经营、土地出租、就地打工等多种经营中,实现从单一的生产性收入转变到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生产性4项收入并举。2014年,琼海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10元,比海南省平均水平高997元。

“‘三不一就’原则下的琼海城镇化,可以比喻为在琼海171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给琼海50万老百姓盖一间‘幸福之屋’。”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告诉记者,这间“幸福之屋”主要由4根柱子来支撑。

“第一根柱子是特色小镇,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连结城乡的重要支点。”符宣朝介绍说,目前,琼海市全部12个镇已形成“一镇一风情,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吸纳当地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地就业致富,确保当地百姓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主体地位,以充足的内驱力保证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根柱子是农业公园,作为城镇化中统筹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助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记者在琼海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看到,这里既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农田,也是农民休闲的公园和游客观光的景点。依靠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当地的农民办起农家乐、休闲驿站,旅游相关产业雨后春笋般出现,农民的收入也实现翻番。

第三根柱子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就地城镇化的根本。例如,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用3年时间实现全市189个行政村“村村通公交车”;推进农村改厕,试行农村污水人工湿地生态化处理模式。

第四根柱子是旅游绿道系统,作为全域5A级景区的纽带。“我们推进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田园城市,最终目标是把整个琼海建设成一个5A级大景区,让这个大景区成为琼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幸福家园。”符宣朝告诉记者,2014年,琼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5万人次,约占海南省三分之一,乡村旅游收入19.2亿元,增长195%;旅游总收入增长62%,高于海南省平均值48.8个百分点。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