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财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3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文敦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框架”。自1996年央行在同业拆借市场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外币利率已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贷款利率也于2013年7月全面放开。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只差“临门一脚”,即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

合理有序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既符合当前微观经济主体的自身诉求,也更利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一方面,放松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使得银行能够根据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对贷款利率调整,进行市场化定价,提高贷款收益对风险的覆盖程度,从而有动力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存款利率上限尚未放开,使得个人存款和对公存款大量转向银行理财产品,加速了银行储蓄存款的流失。金融市场的创新也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驱动力之一。此外,人民币国际化同样要求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作为我国利率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利率,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并不意味着简单放开利率上限,而是涉及一揽子制度和体系的建设。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条件。

加强基准利率体系的建设。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Shibor为代表的短期基准利率和以债券收益率曲线为代表的中长期基准利率体系,对众多金融产品的定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目前来看,存款利率仍是我国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基准利率,存款利率水平决定了贷款利率水平。因此,需进一步扩大Shibor在金融产品中的应用,促进债券品种的多样化和期限结构的合理化,形成完整的收益率曲线,使基准利率体系能够代替官方利率成为市场存贷款的基准,将定价权交给市场主体。

培养和提升银行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在存贷款利率主要由中央银行厘定的时代,银行无需花费很多的精力关注价格变化,对利率的敏感性明显不足。因此,应加大对银行业自主定价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形成高效的价格应对机制,促使银行开发规避风险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经营环境。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从各国实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往往伴随着银行的破产风险。因此,需要加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避免危机扩散。同时,还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建立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使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中形成较强的自我约束,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