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末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3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一天鹅”白淑湘——
从足尖到心底的眷恋

□ 姜天骄

白淑湘,1939年生于湖南省耒阳。她是中国表演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第一位天鹅。在中国芭蕾《红色娘子军》中,她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琼花的形象。曾任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协主席等。

“我跳了一辈子的舞,可还是跳不够、不过瘾!”从白淑湘爽朗的笑声中,我们听出了她对舞台深深的眷恋。

她是新中国放飞的第一只“白天鹅”,也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第一代“琼花”,人们已经习惯了用她塑造的舞台形象去称呼她、记住她,对于一名舞者来说,这应该是莫大的幸福吧。

一盏煤油灯

在战地,雪地就是舞台,夜空就是背景,一盏煤油灯就是灯光,给人民演出的时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我曾梦想着很多种登上舞台的方式,一个女孩子,穿着美丽的服装站在舞台上表演,在我看来是件特别美妙的事。”白淑湘这样说。

对舞蹈的热爱源于一颗追求美的心。白淑湘家境很好,父亲是国民政府的一名军官,从小,她接受的文艺熏陶要比别人更多一些。她还记得小学时曾和姐姐一起参加朗诵比赛,她讲了一个牛顿的故事,还得了第一名。

在沈阳读书时,白淑湘经常到东北人民剧院观看演出,看见少年儿童剧团的小朋友们系着红领巾、穿着统一的演出服、迈着整齐地步伐走进剧场,白淑湘被这画面迷住了:“太美了,这样的生活会给我一种荣誉感。”这是白淑湘最朴素也是最真实的想法。

而事实上,这个爱舞台、爱文艺的小姑娘并不具备最好的先天条件,无论是身材还是形象,她都不是老师眼中的重点培养对象。唯一比别人优秀的品质是她肯吃苦。“练功的过程就是一个又一个挑战身体极限的过程,长期坚持下来,会发现身体发生惊人的变化。这种每天通过努力去接近目标的感觉是很过瘾的。”白淑湘说。

1952年,白淑湘如愿加入东北人民剧院学员班,一边上课一边参加各种演出,“很累,却很丰富”,舞台成为实实在在的舞台,梦想也成为实实在在的梦想,在这里她找到了幸福的源泉。

她塑造的第一个舞台形象是一只纯洁可爱的小白兔。1953年,白淑湘带着她的获奖作品《小白兔》作为剧院年龄最小的演员跟随贺龙将军赴朝鲜参加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演出,纯洁可爱的“小白兔”给战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战士们过得最温暖的一个冬天,也是白淑湘最难忘怀的一次演出经历。“从那一次开始,我对舞台和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白淑湘说,“在战地演出,雪地就是舞台,夜空就是背景,一盏煤油灯就是灯光,但是那个冬天,战士们真诚的笑脸却在我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一个道理,艺术并不一定都是阳春白雪、梦幻飘渺的。而一个艺术家也并不是只有站在聚光灯下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白淑湘始终相信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好些报道说我50岁那年离开了舞台,其实我一直演到了65岁才正式离开芭蕾舞舞台,但直到现在我也没有退休。”前不久,她还跟着中国文联参加了“送欢乐,下基层”活动。

在一次给铁路工人的演出中,她动情地说:“给人民演出的时候才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72个旋转

为了黑天鹅那32个流畅的“挥鞭转”,白淑湘每天都要在台下一次转成64甚至72个

《天鹅湖》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芭蕾舞剧之一,也是难度最大的剧目之一。1957年,新西伯利亚芭蕾舞团访问中国,带来了芭蕾舞剧《天鹅湖》,当时在北京舞蹈学校上学的白淑湘有幸观看了这场演出。纯洁美丽的白天鹅奥杰塔在台上翩翩起舞,白淑湘在台下看得入了迷。

同样被国外艺术家的表演打动的还有当时的国家总理周恩来。演出结束后,周总理表示,希望北京舞蹈学校也可以排演舞剧《天鹅湖》,让更多的中国观众看到我们自己国家的“天鹅”。

“不想演白天鹅的芭蕾舞演员不是好演员。”白淑湘也近乎痴迷地爱着这个角色,但是,“身体不够柔软、腿不够修长……”很多近乎苛刻的要求,让一些学员对这个角色望而却步。

“舞蹈不是打擂,对手是无形的,或者说就是镜子里的自己,很多时候是自己跟自己的较量,当你冲破身体极限去完成一个动作,那感觉真是畅快淋漓!”提起练功的往事,白淑湘眼里闪着光芒。

在当时的条件下,对于北京舞蹈学校的师生来说,芭蕾舞剧所需要的灯光、舞美、音响,一切都是陌生的。就连演出服装也找不到现在的尼龙料子,只能用“豆包布”拿糨糊染硬了再剪下来做成芭蕾舞裙。尽管条件有限,白淑湘练得却异常认真,手的每一个方向、每一个眼神都力争做到极致,这种“卧薪尝胆”般的激情感动了当时来做指导的苏联专家。

在《天鹅湖》第三幕中,有一段著名的黑天鹅奥吉莉雅独舞,黑天鹅要一口气完成32个被称作“挥鞭转”的单足立地旋转。“舞者要跳出细腻的感觉、轻盈的舞姿、坚忍的耐力和完美的技巧,这样才能诠释白天鹅和黑天鹅完全不同的心灵世界。”可是要想用肢体语言把一个人物形象在观众面前表现到位,舞者就要实实在在地遭一番罪了。

距离演出不到4个月的时间,白淑湘被确定为饰演白天鹅和黑天鹅双重角色的最佳人选。然而在演出开始前2个月,白淑湘用来原地旋转的右脚脚尖因伤势过重无法完成“挥鞭转”动作,不得不临时转换成左脚。原来,为了那32个流畅的“挥鞭转”,白淑湘每天都要在台下一次转成64甚至72个。“现在想来那种魔鬼式训练并不科学,可当时也没别的办法。”她坦言。

越是钻研芭蕾,越是让白淑湘爱上这种舞蹈艺术,“它对肢体的苛刻要求呈现了一种极致之美。”有人说芭蕾舞是足尖艺术,然而十趾连心,白淑湘更愿意把它表现为一种心的艺术。“用心的人更容易接近彼岸。”白淑湘说。

1958年6月30日,北京天桥剧场,《天鹅湖》第一次登上中国舞台。掌声雷动,大幕拉起又打开,一只只美丽的“天鹅”在台上莞尔谢幕,坐在台下的周恩来、陈毅等中央领导以及苏联专家为他们拍手叫好。中国的天鹅腾飞了!在剧中饰演白天鹅和黑天鹅双重角色的白淑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新中国放飞的第一只“白天鹅”。

红芭来了

芭蕾舞演员第一次在舞蹈中举起钢枪,在西方有几百年历史的足尖舞就这样被大胆地颠覆了

2014年,一部红色经典唤醒了一代人的记忆。《红色娘子军》不仅出现在马年春晚《致青春》的板块中,还成为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中的一条主线。74岁的白淑湘坐在电视机旁,看着这部红色经典释放出持久的生命力,她情不自禁地又一次踮起脚尖。

《红色娘子军》,这个让白淑湘爱了一辈子的舞剧。在那个红色的年月,从戏曲到电影,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作品层出不穷。1963年,周总理观看了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就是后来的中央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后,给了舞蹈编导蒋祖慧一个宝贵的建议:能不能拍出一部反映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芭蕾舞剧?

把一个又一个西方古典芭蕾舞剧搬上中国舞台让白淑湘的芭蕾舞事业渐入佳境。但是要让西方芭蕾舞艺术与中国革命历史背景相融合,观众会接受吗?白淑湘当时很疑惑。当编导提出《红色娘子军》这个题材时,她的心头像一团火苗瞬间燃烧:“我一下就想到电影里女主角吴琼花出现的第一个镜头,一双火辣辣的大眼睛,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可是,如果让我用芭蕾来表现女主角吴琼花的性格我该怎样去做?”白淑湘认为这里的想象空间太大了。

为了让演惯了王子公主、才子佳人的演员们找回革命的感觉,白淑湘和剧组来到海南体验生活。20世纪60年代的海南还是一个偏僻的小岛,白淑湘一行坐着吉普车一路颠簸,吐得昏天暗地。然而,当看到秀美多姿的万泉河、参观了当年开万人大会的广场、访问了经常掩护红军的革命老妈妈、见到了当年红色娘子军连连长冯增敏后,白淑湘的心灵与革命贴得越来越近了。时至今日,白淑湘都在告诉后辈们,艺术一定要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只有这样,舞台上的人物才会丰满,有血有肉。

从海南回来后,经过两个多月的排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基本成型了。可是在台上跳起来却总让白淑湘心里打鼓:“芭蕾舞的动作柔美舒缓,表现缠绵的爱情尚可游刃有余,然而用这样的动作可以表现出革命军人的光辉形象吗?”

果然,在试演时,一位领导提出了满台“娘子”不见“军”,这样的“娘子军”要不得!白淑湘她们又一次下部队体验生活。演员们在山西大同解放军某部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训练,白天叠“豆腐块”、打背包、趴在地上练射击,晚上还要和战士们一样紧急集合,去看战士们夜间军演,在摸爬滚打中体会军人的感情。

一个半月后,“娘子军”回到舞台,音乐一起,脚尖齐刷刷地立起,站队、看齐、报数……飒爽英姿,斗志昂扬。白淑湘在舞台上激动得不能自己,她尽情地释放着每一个动作,深深地体会着“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句话的真谛。

《红色娘子军》为世界芭蕾舞带来了一次革命。芭蕾舞演员第一次在舞蹈中举起钢刀钢枪,表现得英姿飒爽,在西方有几百年历史的足尖舞就这样被大胆地颠覆了。这部“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成为了中芭的旗帜性作品。白淑湘也从白天鹅变成红天鹅,她塑造的“琼花”形象被永远载入了中国芭蕾的史册。

如今,75岁的白淑湘常去中央芭蕾舞团转一转,看一看年轻演员们的排练情况。“她们现在有更好的条件,她们会让中国芭蕾走上一个新的高度。”白淑湘充满希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