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3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擦除心头的“核”阴影
——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
本报记者 董碧娟

4年前的3月11日,9级强震席卷日本,引发的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泄漏,震惊世界。几年间,福岛核事故不仅让这个曾经的“水果王国”水果难卖,也让世界核电建设步履沉重。

4年后的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文件,确定中广核红沿河核电二期项目两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获批,成为4年来我国真正意义上新批的核电项目。尽管人们从中已经嗅到了中国核电春天到来的气息,但心里难免还是有一丝阴影难以散去。

在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请这位核专家帮助人们擦除心头的“核”阴影。

“想开就开,说停就停”

“一讲到核电安全,人们就会想到原子弹,还有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核电跟原子弹的区别可以用啤酒和白酒来形容,啤酒是点不燃的,而白酒能点燃。相对于原子弹,核电站能很好地人为控制,想开就开,说停就停。”万钢对记者说。

对于福岛核事故的产生原因,万钢给出了简单清晰的解释:主要是因为海啸淹没了福岛核电站应急备用电源,由于没有电源提供动能,冷却剂无法发挥作用,反应堆剩余的热量排不出去,烧坏了燃料的包层,导致了放射性的泄漏。

“福岛核电站应用的是30多年前的2代核技术,而我们现在在建的核电站部分是2代改进型技术;而今后要批复新建的均采用3代技术,就算反应堆失去了外部电源,也能依靠重力、热的自然对流,自然地把热导出去,不会发生福岛核电站那样的事故,十分安全。”万钢说。

“走出去”无技术挑战

“中国核电早就‘走出去’了。秦山一期核电站的相关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出口到了巴基斯坦。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3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要继续出口巴基斯坦,并将落地阿根廷。”万钢说。

在他看来,中国核电已形成了自主品牌,在世界上拥有很好的安全运行纪录,核电装备制造水平也是一流的。中国核电“走出去”在技术上没有问题。要说挑战,首先是受国际政策、商务等外部因素影响,其次就是来自核电强国的竞争。

“总之,通过‘走出去’等方式进一步发展核电,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增加出口贸易,也能撬动相关装备制造业发展,缓解国内核电装备产能过剩问题。”万钢说。

万钢介绍了我国核工业研究的一些最新动态:去年12月,我国实验快堆首次实现满功率稳定运行72小时,其主要工艺参数和安全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标志着这一重大科学实验设施设计性能得到进一步验证。同时,核燃料后处理放射化学实验设施通过竣工验收,为我国核燃料后处理与放射化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先进的研究平台。

从大到强需重“基础”

从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核大国。但从“大”到“强”,我们还缺什么呢?

“还缺核科技基础研究投入。”万钢直言不讳。要建设核工业强国,必须核心技术领先,这就离不开基础研究。当前,我国核科技基础研究缺乏持续稳定投入,一些大型核科研设施运行保障也不是很到位,不能为核基础研究提供高效支撑。

对此,万钢建议应将大型核科研设施纳入统一平台集中管理,由国家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对运行经费按统一标准核定后予以保障。对已建成的核科研基础设施,其管理机制要与国际接轨,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加强技术状态、设备使用率等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同时,修订相关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增加基础研究经费中的人员费预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