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正式对外公布,备受瞩目的中国足球深化改革有了明确的任务书和清晰的路线图。
这不仅是中国足球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有助于中国体育实现跨越发展,还有助于增强国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它也能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带来启示—
作为世界第一运动,足球永远不会缺少社会的关注。全国两会刚闭幕,以国务院名义下发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随即出台,更是将这个流行话题推到了舆论风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这样一份关于中国足球的改革方案,不仅对足球行业自身具有重大意义,也能够为其他行业和领域的改革带来启示。
足球是我国较早推行市场化改革的行业之一。1992年6月召开的红山口会议,顺应当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趋势,提出足球体制改革要面向市场。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职业化改革一度为中国足球带来火热景象。但由于对足球价值和规律认识不足,组织管理体制落后,急功近利的思想行为严重,导致足球发展的社会基础薄弱,行业风气和竞赛秩序混乱。更为严重的是,联赛中充斥假球、黑哨,不仅让运动成绩持续下滑,也引发社会强烈不满。直至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严厉打击“假赌黑”等举措,才让中国足球出现止跌回升迹象。
中国足球此前20多年的改革历程,虽然难言成功,却成为一次宝贵的现实版“纠偏实验”,也因此极具借鉴价值。充满其间的困惑与抉择、正确与失误,值得各行业改革实践者细细梳理、对照反思。
中国足球前些年不断滑落,一度成为“假、黑、赌、毒”的代名词,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中国足协与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这种组织构架导致政社不分、职责不清。足协既是管理者也是运动员,本该承担的基础性、公益性、服务性、监督性事务没履责到位,还充满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并为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提供灰色空间。可以说,中国足球市场出现的混乱,表面看是俱乐部不遵守规则,根源则是管理者角色不明、监管不力。反观现实,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政府加快自身改革、推进职能调整的重要性。政府只有寻找到与市场、社会力量之间的合理边界,公平诚信的市场规则才能建立并得到遵守,市场的活力和效率才能得到发挥。否则,市场即便能够建立,也必然是一个充满投机和不良行为的“坏市场”。
从资金投入看,中国足球这些年实在“不差钱”。但投入和产出未成正比,特别是没能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后劲乏力,主要是这些投入都更加追求短期效益,青少年足球人才储备匮乏,足球群众基础十分薄弱。如今,许多城市的中小学校里已难觅一块足球场,民众想要踢上一场球赛也几成奢望。客观地说,部分俱乐部“大投入、大产出”的经营思路无可厚非,但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若对此不闻不问,便是明显失职。实际上,我国许多行业和领域都面临着同样难题。比如,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大量企业仍然得过且过,不愿在技术创新、品牌经营等事关长远发展方面下足气力、加大投入。这在企业自身日子越来越难过的同时,也影响到中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对此,政府部门必须主动揽责,通过科学合理的金融、税收、环保等政策调整,引导甚至逼迫企业更加注重基础性和长远性建设,弥补市场存在的缺陷。
中国足球20多年的改革历程还生动地告诉我们,改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对规律认识不深、节奏把握不准、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都会导致一项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挑战。有时还会像中国足球表现的那样,不仅成绩没有改善,反而让人觉得“越改革越糟糕”。此时,不应去埋怨改革、怪罪改革,甚至希望缩回到改革之前的老路上去。正确的做法,就是像国家此次出台足球改革方案那样,“用深化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不仅无坦途,而且无止境。无论是某个企业和行业,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都理应具备这种持续推进改革的精神和气质。唯此,这个社会才能持续保持发展前进的动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