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3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呵护绿色财富 共谋绿色发展
——三位人大代表共话生态文明建设
王玉虎代表(左二)、冯玉臻代表(左三)、何胜宝代表(右一)做客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

本报记者 曹红艳

3月13日,青海省供销社党组书记王玉虎、内蒙古阿拉善盟盟长冯玉臻、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旗长何胜宝3位全国人大代表做客中国经济网,就呵护绿色财富、探索生态保护与发展路径畅谈体会。

保护好三江源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让王玉虎代表十分兴奋。他说,青海三江源地区于2005年启动生态保护一期工程,全省共投资75亿元,用于禁牧减畜、草原灭鼠灭虫以及恢复植被。目前已经进入到二期工程实施阶段。经过近10年的努力,保护区内一些干涸多年的湖泊逐渐恢复,部分地区的草场退化趋势得到遏制,更可喜的是,当地的野生动物种群恢复了,活动范围也有所扩大。

相对于有着“中国水塔”之誉的青海三江源地区,内蒙古阿拉善地区被冯玉臻代表称作“沙漠屏障”。这里沙漠、戈壁、荒漠化草原各占三分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成为我国西北、华北,甚至是长江以北地区的生态屏障。冯玉臻代表说,为保护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们启动了生态移民工程,把居住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区的牧民搬迁出来,同时实施退牧还林还草、种植公益林等项目。2013年该地区的草原覆盖率从2010年的16.64%增长至21.05%。贺兰山自然保护区面积从36万亩增至54万亩,胡杨林面积从39万亩增至44万亩,成效显著。

何胜宝代表说,大兴安岭是我国北方的生态屏障,也是东北大粮仓的屏障。近年来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扭转了森林覆盖率一度降至40%的状况,现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9.3%。

无论是三江源地区、阿拉善地区,还是大兴安岭地区,都面临着在生态保护的同时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3位代表不约而同地谈到了生态补偿机制,并带来了相关建议。

“对从核心水源区搬出来的生态移民,政府扶持他们从事地毯、服装、手工艺、唐卡等加工业,发展运输业。”王玉虎代表说,青海三江源地区有一个说法:“人靠草,草靠畜”,把牲畜减下来,就能保护好草场,但同时也势必影响老百姓的收入。他希望国家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国家层面制定专门针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法,以立法的形式把保护三江源上升为国家意志。何胜宝代表建议,应优先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真正做到谁破坏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

冯玉臻代表谈道,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一个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整体,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发展经济。一方面,企业要适应保护环境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减少排放,政府也应该严格执法,从严监管;另一方面,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吸引民间组织和企业主动到阿拉善建设一批生态项目。“比如我们正在大力发展的沙产业,就是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产物,既实现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群众种植植物的积极性。”冯玉臻代表说。

如何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也是3位代表共同关注的话题。王玉虎代表说,三江源地区一直按照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统筹经济社会的各项工作,旅游业符合绿色发展方向,是当地的一个现实选择。冯玉臻代表认为,发展旅游业首先要做好科学规划,去年阿拉善地区旅游收入已经占GDP的7.47%,“发展旅游业,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何胜宝代表表示,呼伦贝尔市提出美丽与发展双赢的理念,在保护生态中使百姓受益,这既是大家的愿望,也是我们正在努力探索的路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