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掷地有声。在推动中国改革破浪前行的征程中,法治必将成为最浓墨重彩的篇章。
有权不可任性
应当起草好法律,明确责任人,狠抓一个“严”字。用一段时间集中力量开展大执法、大检查,在社会上形成对法律的敬畏
——梁伟代表
法治政府建设是法治国家的关键。法治政府有成效,社会建设才有成效。在两会上,如何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成为热议话题。代表委员们认为,打造依法治国的“火车头”,关键就在于“有权不可任性”。
多年来,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基层组织建设部原部长郭稳才一直关注依法治国的进程,今年他带来的提案就与此相关。在他看来,建设法治政府的要害是把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建设法治政府要落实到勤政为民上,政府工作要有作为;要建立起群众监督机制,只有加大监督力度,才能解决行政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表示,依法治国首先需做到依法行政,要健全行政决策,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提升政府的法治水平,“虽然在我们的实践工作中有法律不够健全或不够完善的地方,但主要还在于政府各部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坚持执法为民。”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总工会主席梁伟对此也深有感触,“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执法问题必须加以改进。除了应当起草好法律,利于操作,还要明确责任人,关键是要狠抓一个‘严’字。用一段时间集中力量开展大执法、大检查,在社会上形成对法律的敬畏。”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告诉记者,“执行难”是司法部门“众难”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透明。“需要推进政务公开,实现决策、执行、结果公开透明,这样才能便于全民监督,才能更有效推动政府依法办事、依章办事、依规办事,切实保障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让法治信仰深入人心
遵法、守法不仅指不违法犯罪,而应有更丰富的含义,善于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也是公民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汤维建委员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和真诚的信仰。只有让法治的力量深入人心,让法治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最大公约数,法治社会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在汤维建委员看来,建设法治社会,形成全面守法的良好氛围,仍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他告诉记者,“遵法、守法不仅指不违法犯罪,而应有更丰富的含义,善于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也是公民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代表委员们认为,首先应该加强全民普法。“应对中小学生进行宪法教育,让中国公民从小知道我国的体制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朱志远建议将宪法教育植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去。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金杜(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青持同样的意见。“法律教育应当贯穿公民的一生,特别是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传统的宣传方式很难和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共鸣,应当利用网络、动漫等符合未成年人兴趣爱好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法治宣传教育,也需要相关法律的完善。吴青代表告诉记者,譬如,民法典就是全民法律教育的一本好教材,也是公民了解自己权利义务的一本百科全书。“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已被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我今年的建议就是尽快重新启动这项工作。”吴青代表说。
与依法治国同频共振
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才能确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样
——裴长洪委员
改革与法治,是当今中国在时代大潮中奋勇前行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法治为改革提供保障,改革为法治注入动力,二者同频共振,共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靠法治为改革护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告诉记者,“如果说过去的改革更多靠的是‘摸石过河’的勇气、以‘破’为主的血性、先行先试的闯劲,那么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们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时代。”在他看来,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无论是深水区的利益藩篱,还是攻坚期的复杂难题,都呼唤着用法治理念去破解。“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才能确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裴长洪委员说。
在实践中,法治护航改革正在彰显出坚实的力量。2014年,从依法依规惩处“腐败的老虎”、“苍蝇”,到户籍制度改革、教育领域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从国务院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到上海自贸区多项制度创新,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内规范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保证立法质量的体系,且越来越完善。今后立法对重大改革起引领作用,将会越来越显现。”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为之“点赞”,“现在立法方式越来越完善,立法途径越来越广泛,保证每一部立法都广泛征求意见,这本身就是改革的成果,也必将对深化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同时,改革也为法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法治需要改革的推进。一些代表委员表示,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为法治建设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践资源,也提出了层出不穷的研究课题,这将引发带动一系列的法律调整和变革,更有利于完善现代化的法治。
“法律的修订应当回应热点,着力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越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招兴说,“如今老百姓对吃得安心、吃得放心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排在公众关注焦点的前列。可是,相关的法律却并不健全。”他告诉记者,“在这个背景下,应当修订《食品安全法》和《刑法》的相关条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集团导演尹力也有同样的看法,“我国电影产业已从一个相对较小的规模发展到现在位居世界前列的体量,应该顺应时代步伐,尽快制定与之发展相适应的行业法规,保障其健康发展。”
法治是指引改革航船的灯塔。无论是“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还是“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发挥好法治保障与规范、引领与推动的作用,才能让改革航船行得更稳、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