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3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十九位天使妈妈
——记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安徽安庆市残疾人聋儿语训康复中心
本报记者 文 晶 通讯员 徐 媛
康复中心老师帮助听障儿童做康复训练。 白海星摄

没有声音的世界是孤寂的。

但是在安徽省安庆市,1356名听障儿童,因为有了39位天使一样的妈妈,与有声世界有了交流,孤寂的世界,因为爱的光芒,焕发生机。

3月1日,怀着敬佩之情,《经济日报》记者来到安庆市残疾人聋儿语训康复中心,中心的集体教室内,欢快的音乐声响起,孩子们正在老师的辅导下练习口语交流。

安庆市残疾人聋儿语训康复中心组建于1996年3月,现在的40名工作人员中有39名女性。19年来,他们累计帮助1356名听障儿童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康复。

都说十聋九哑,让聋儿开口说话,在过去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可如今,在安庆市残疾人聋儿语训康复中心,越来越多的聋儿通过免费植入人工耳蜗、装配助听器,再经过科学的康复训练,不仅能听懂家人的呼唤,还能进行正常的交流,重返有声世界。

“国栋8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发现他除了对打雷和放鞭炮感到害怕外,对别的声音都没什么反应,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听力严重受损。”在中心的语训康复室,宜秀区大桥办砂桥村的居民汪艳说,在孩子1岁的时候,就被植入人工耳蜗,并送到了康复中心。汪艳至今仍记得,孩子第一次叫她妈妈时激动的心情。“现在孩子懂得一些简单的交流,可以说8个字的话。”让汪艳充满感激的,是一直以来给孩子悉心照顾和指导的曹心玲老师。

2010年,曹心玲从幼师岗位来到康复中心任职。“和以前当老师不同的是,这个岗位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

每天清晨,曹心玲和班上的其他4个老师先带孩子们玩玩游戏,热热身。随后便开始每日必做的口舌操。“口舌操主要是活动口腔和面部肌肉,这样能让面部、舌头和唇部更加灵活。因为我们在发音的时候有的音有呼和吸,所以做完口舌操后还要做呼吸训练,简单地说就是吹吹风车、吹气球,吸香气,配合他的发音。”在曹心玲的指导下,孩子们从最初的一个个音节的发音,发展到能简单地交流对话。

与曹心玲老师一样,陈宗芳在刚刚踏入特教行业时,习惯性地把听障儿童当作正常孩子一样教导,后来才慢慢转变了教学方式。如今,陈宗芳总结出的经验是,孩子哪个耳朵好,就坐在哪个耳朵后面说话,不让孩子看见自己的口型,逼着孩子练习听力。

“回想起康复中心组建初期,首期报到参训的只有7名听障儿童。由于当时听障儿童康复工作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我们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康复中心主任叶小红说。

否定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是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渴盼听见的眼神,看到听障儿童父母那一张张忧心忡忡的脸,叶小红和当时中心仅有的4名老师,凭着那份坚持以及对听障儿童真挚的情感,毅然把这项工作做下去了。

由于听障儿童康复事业当时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相关书籍异常稀缺,为丰富专业知识,叶小红从大城市购买书籍资料,自费参加相关讲座和培训,和中心的其他老师一起在1996年钻研出《聋儿语训教学大纲》。

叶小红说,耳聋的孩子往往都具有语言能力,之所以十聋九哑,主要是因为没有早发现,接受早期治疗,贻误了康复的最佳时机。因此,对聋儿进行语言训练,关键在一个“早”字,早期干预可使聋儿开口说话。只要坚持训练,即使将来他不能像正常人说话那般流畅,也一定可以进行交流,能够融入正常人的生活。

“安庆市残疾人聋儿语训康复中心曾经承担全国听力语言康复规范化试点工作,创造了‘筛查—诊疗—训练’听力语言康复模式,并向全国推广。”安庆市残联理事长童宏葵介绍,目前,中心首创的亲子同训教学法,集体课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全面康复模式,促进了听障儿童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康复质量。

如今,第一批入校的胡健不仅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和生活,还辛勤创业,从事五金电动工具销售。谈起当年在学校的康复经历,胡健感慨万分,“在中心,我培养了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的信心和能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