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代表团:
因地制宜 精准扶贫
“云南仍然有560万贫困人口,我们要继续精准扶贫,争取在2020年同步实现小康。”3月7日上午,人大云南代表团举行开放日活动。在被媒体问及云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时,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回答说,贫困是世界难题,而云南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身的省份。两年来,当地已有24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但还有56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像大家比较关心的鲁甸灾区,就属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这些贫困地区,我们实行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能种什么就种什么。”李纪恒代表说。
李纪恒代表表示,云南会加大对贫困的攻坚力度,把扶贫工作落实在行动上,“此外,我们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有3万多人的扶贫工作队在下面推进扶贫工作,还要在教育方面下功夫,保证适龄儿童入学,加强职业教育,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门手艺的话,才能切断贫困的根。”
文/本报记者 刘 瑾
宁夏代表团: 用人才筑起西部小康梦
在3月6日上午举行的人大宁夏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上,西部地区如何破解发展瓶颈、全面奔小康,成为代表们热议的焦点话题。
宁夏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八五代表感慨地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多省区又一次站在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的关口。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他同时表示,需要回过头来思索,为什么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依然很大?张八武代表认为,西部地区应尽快改变习惯于向国家要钱、要项目的思维定式,从长远来看,最大的瓶颈问题是人才。
为此,代表们提出4点建议:第一,建议国家在西部创建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和科技研发基地;第二,“改建”现有大学,从发达地区选派一流专家教授,高薪聘用到西部任教或办学;第三,探索“合建”或“联建”大学,利用其他地区的高端教学资源,在西部开设分校或研发基地,培育更多人才。
文/本报记者 许 凌
福建代表团:
“扶贫先扶志,弱鸟要先飞”
在3月6日下午的人大福建代表团开放日,有关扶贫开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话题成为代表和媒体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委书记尤权以“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赤溪村的变迁故事为引子,打开了话匣子,“1984年,一封报纸上刊发的读者来信让全中国认识了这个赤贫的山村。30多年来,赤溪村经历了从‘就地帮扶’到‘造福工程’再到‘整村扶贫开发’的过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2014年,赤溪村农民人均收入近1.2万元,是扶贫开发前的60多倍。”
“赤溪村的嬗变,源自理念的转变,那就是‘扶贫先扶志,弱鸟要先飞’。赤溪的经验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有一个好的理念、一条好的路子、一套好的政策和一支好的队伍。福建现在仍有近100万贫困人口,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再难也要啃下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落下!”尤权代表坚定地说。
文/本报记者 石 伟
山东代表团:
坚持民生支出“不打折”
3月7日下午,人大山东代表团向中外媒体开放,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在回答有关山东在民生方面的支出时表示,按照国家口径计算,山东去年民生支出占到财政总支出的77%,达到4000多亿元。
郭树清说,去年,山东给乡村教师提高了工资补贴,城镇职工的退休金提高了10%以上。在收入分配改革方面,山东也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全省正强力推行同工同酬,包括在山东的央企,也要求企业拿出同工同酬的方案。同时,山东省去年还努力提高基层公务员的收入,特别是乡镇以下公务员的收入,并且压缩地区之间津贴补贴的差距。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说,2014年,在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山东各级坚持民生支出不打折,将就业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全面兑现财政投入、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就业援助、培训补贴、社保补贴等一揽子促进就业政策。2014年,全省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3.48亿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9.4亿元,贴息4.47亿元。
文/本报记者 王金虎
四川代表团:
公正公平“减真贫”
3月7日,在人大四川代表团开放日上,150多名中外记者见证代表们把话题聚焦于四川的改革发展前景。
“四川儿科门诊量占到全国的10%,但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有的县甚至连儿科都没有。”全国人大代表、雅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德明说。他敏锐地发现,放开“单独两孩”政策后,儿童就医难的严峻局面将升级。张德明代表的愿望,就是健全完善儿科医生培养长效机制,逐步改善就医环境。
“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人生。”全国人大代表、凉山州双语幼儿园董事长潘成英用浓浓的“四川普通话”说,“我希望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民族地区基层教师待遇。”她认为,只有“留住”人才,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
正是有这些直面问题、敢于建言的声音和不屈不挠的劲头,四川才能像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说的那样,“敢于战胜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压倒”,满怀信心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并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4年,四川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30万;2015年,将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9万人。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钟勉告诉记者,实施“精准扶贫”是关键所在,四川将重点从识别对象等方面展开这项工作,综合考虑农户的收入、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来确定贫困户,公正公平做到“减真贫”。
文/本报记者 钟华林 崔文苑
甘肃代表团:
小康路上也有“双引擎”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的小康,关键在于看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3月7日,人大甘肃代表团的开放日上,扶贫攻坚和建成全面小康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议题。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一开始就自亮家底:一方面是贫困、欠发达的省情,另一方面则是脱贫的两大动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这两项重点行动都是落实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部署,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甘肃视察时提出的要求和指示。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我们正在用两大行动努力建成全面小康。”
来自甘肃最贫困的地方之一——定西的全国人大代表、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欣喜地告诉记者,两大“精准扶贫”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两年,定西整合各类扶贫资金70多亿元,全市有139个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减少贫困人口30万,贫困面由32%下降到26%。”
成绩可喜,小康可期,代表们纷纷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建言献策。“我很关心财政预算上扶贫资金的安排,财政预算草案报告里,给扶贫办的预算安排虽然总体上有所增长,但感觉与扶贫攻坚的目标还有差距。”全国人大代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周强说,“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扶贫攻坚的扶持力度,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 文/本报记者 陈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