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3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迎接万众创新的浪潮
全国政协妇联界委员小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翟美卿委员(右二)在发言中对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点十分赞同。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张鸿铭代表:

创建自主创新示范区

杭州未来的目标是全力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力争到202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

浙江杭州是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促进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以及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作为来自杭州的全国人大代表,市长张鸿铭的话题离不开科技创新。

张鸿铭代表告诉记者,2014年,杭州反映城市创新水平的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企业和产品在多个市场领域占据全国第一位,多项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张鸿铭代表说,杭州未来的目标是全力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力争到202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为此,张鸿铭代表提出5条具体的实施路径。

一是打造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样板区。优化民间资本投入自主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通道,加强民间资本与年轻人创新创业的对接。二是打造互联网大众创业示范区。建设“智慧孵化”平台、大众创业新区等5大基础平台,形成支撑大众创业的生态链。三是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形成促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着重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制度和政策体系。四是打造全球电子商务先导区。五是打造信息经济国际竞争主阵地。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龙头企业。 文/本报记者 黄 平

郑俊康代表:

注入经济发展新动力

柳州市要积极探索新常态下促进发展的新办法、新动力和新的增长点,再创柳州发展新优势。

“创新成为驱动柳州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说,柳州抓住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和自治区实施“双核驱动”战略的重大机遇,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稳中有进和提质增效,实现了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良好开局。

在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进程中,柳州市新增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46家。柳州市成为国内第五个汽车年产量突破200万辆的城市,汽车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增长13.7%。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值突破300亿元,占全市比重8.3%。

随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实施“双核驱动”战略、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郑俊康代表表示,柳州市要积极探索新常态下促进发展的新办法、新动力和新的增长点,再创柳州发展新优势。

郑俊康代表说,今年,柳州市要以产业升级、产品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努力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工业再上新台阶”3年计划目标。推动支柱产业升级,重点发挥汽车产业的龙头作用,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轿车、MPV、SUV等产品,加快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不断丰富汽车产品线。尽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重点加大对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超过10%。

文/本报记者 周骁骏

陈新有代表:

加快重装基地转型升级

德阳市通过完善创新体系、增强整体创新实力,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德阳市市长陈新有表示,德阳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联合国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重装基地转型升级增添了原动力。

陈新有代表介绍,德阳市通过完善创新体系、增强整体创新实力,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创新型企业118家。同时,德阳市围绕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建成全球最大的8万吨模锻压机、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核能发电机。

陈新有代表说,德阳市强化载体建设,夯实创新基础工程。建成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几何量计量检定站、大型铸锻件模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

德阳市还积极完善创新政策,激发万众创新热情。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双百工程”,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支持人才培养和引进。 文/本报记者 钟华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