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中国,北京。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一组组含金量十足的数据传递出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活力,让代表委员们充满信心。
“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高于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
事非经过不知难。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直面困难,中国稳健前行,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迈出坚实步伐。
“这份成绩单的确来之不易”,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心声。
宏观调控——
精准发力激发市场活力
定向施策是为了提振小微企业、实体经济、三农等薄弱环节,让相关行业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有利于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态势,我们保持战略定力,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措施,而是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行定向调控,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在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一段,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画上了重点线。
“实施定向调控措施,是一种宏观调控思路和手段的创新,关键是实现了精准发力。在制定政策时,既要有普惠式的政策,也要有差异化政策,定向施策是为了增强小微企业、实体经济、三农等这些最薄弱的环节,给这些行业企业以财政、税收、贷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才能让他们得到快速发展,释放出发展的活力,有利于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来之不易的成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行监事梅兴保感慨,“从国际上看,不确定性情况增加,外需不振,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从国内看,调结构、压减过剩产能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压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单。去年,我们在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上取得了新经验,在财政政策上,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三农、水利、棚户区改造等方面的投入,实行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拓宽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范围,扩大‘营改增’试点,这‘一增一减’发挥了巨大作用;在金融政策上,通过定向降准等措施,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利率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我认为,去年宏观调控把握的时机和效果都非常好,这也让我们对今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充满信心。”
稳增长调结构—— 均衡发展取得新突破
经济增长事关就业、收入,而调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颇大,如何平衡好这对关系,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和勇气
稳增长与调结构,看起来是一对矛盾。调结构势必要淘汰落后产能,有些地方遭受了断腕之痛,但为了可持续发展,这又是我们必须越过的关隘。如何平衡好这对关系,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和勇气。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稳增长,给老百姓吃下了‘定心丸’。”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遂溪县河头镇吾良村委会妇女主任刘小权说,她对“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两个数字印象深刻,“2014年成绩来之不易,普通人的希望是就业充分、收入不断提高、医疗养老有保障,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这些都需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看来,报告中提到包括服务业增长、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比上升、能耗强度下降、区域结构优化等一系列数据都说明,“经济发展的质量有所提升,这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了基础。”
经济增长事关就业、收入,而调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颇大,2014年是如何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上获得了新平衡?向晓梅代表表示,核心是实现动力机制的转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真正实现质量、效益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创造出新的价值,迎来全面产业创新的新时代。”
她告诉记者,从广东的实践来看,实现动力机制的转化要做好4件事:一是区域协同发展,但要从“腾笼换鸟”变为“凤凰涅槃”,实现产业升级转移;二是搞好对原有优势产业的存量技术改造,通过加速折旧、扶持资金等政策帮助落后产能的退出;三是培养增量,创造新的需求,比如通过互联网引领新的产业体系构建,在形成新的商业模式的同时也对传统产业进行引导;四是整合研发资源,建设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在国外创办研发机构。
深化改革—— 啃下不少“硬骨头”
增强市场活力,需要政府让权于市场。要让企业在市场氛围中公平竞争,政府就要敢于放权,舍得放权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啃“硬骨头”。过去一年,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点任务启动实施,财税改革、价格改革、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好戏连台,改革红利继续释放,经济发展后劲增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成为改革的重头戏。
“改革开放有新的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点任务启动实施,本届政府减少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提前实现。”对这组数字,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县长龙飞凤感触颇深。她说,“增强市场活力,需要政府让权于市场。要让企业在市场氛围中公平竞争,政府就要敢于放权,舍得放权。”去年,县里下放了很多审批权限,比如工商注册,过去是事前审批,现在是事后监管。最让她操心的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我们在湖南率先全面启动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9个多月已完成了95%。确权后农民可以放心地把土地流转给有实力的现代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有利于发展规模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业,也便于农民更多地从土地上脱离出来。”龙飞凤代表说,这项改革中,最难的地方在于确权过程中群众对土地界限常有争议,这里面的细节很多,工作量很大。
“去年,政府在简政放权方面的改革效果明显。简政放权的力度前所未有,而且在进一步加大,这为我们建设廉洁高效政府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主任赵皖平说,“李克强总理说过这是壮士断腕,自己革自己的命,这是最难的,也提到在权力下放的过程中面临阻力,但这正是我们要加大改革力度的原因所在。只有如此,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各项改革才能得到保障。”
改善民生—— 财政增速放缓民生投入不减
中央把投资更多倾斜到民生上,这是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表现,也是要通过加大投入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加大,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民生投入加大的数字让每个人品味到改革的“获得感”。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表示,从收入上看,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放缓等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速在放缓。在这样的情况下,从支出上看,中央把投资更多倾斜到民生上,尤其是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这是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表现,也是要通过加大投入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让财政政策加力增效。
贾康委员认为,这也体现在我国财政赤字扩大的数据上。去年我国的财政赤字是1.35万亿元,赤字率是2.1%。今年我国的财政赤字还要增加2700亿元,这符合我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也意味着还将有更多资金投入民生领域。
“中央财政对民生投入的加大具有双面效果。”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张震宇认为,一方面,投入民生能有效拉动消费,对民生的投资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去年,河南在保障房、污染治理、社会医疗等民生领域加大投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对民生的投资有利于保持社会和谐,符合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认为,财政收入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近年来,我国各级各地政府严格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政府过紧日子,从而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民生,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他说,“70%还不够,我认为下一步还要加大民生投资比例,特别是把资金更多投入到公共服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