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国:
细语低声展现公德新风
本报驻纽约记者 张 伟

美国纽约是世界旅游胜地,也是近距离观察各国游客行为举止的一扇窗口。位于曼哈顿中城的联合国总部,是许多中国游客喜欢参观的地方。记者在此采访注意到,中国游客等待办理登记手续期间,或跟随导游参观会议厅时,多是安静地等待、跟随和倾听。如果不仔细观察相貌,或者听到他们低声细语,并无法确认他们是中国人。

人的素质是其居住国综合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多年以前,当中国游客开始大量走出国门时,由于风俗习惯不同、语言不通等原因,常出现“入乡不随俗”的情景,比如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不遵守交通规则等。

近年来,随着出境旅游规模扩大、出国频率增加,中国游客的举止有所改善,原因在于:一是出国旅游次数增加,中国人与其他国家游客在行为举止上逐渐“趋同化”;二是中国相关机构、新闻媒体近年来不断加强文明出行教育和舆论引导;三是网络时代的信息传递速度、广度与互动性,使更多国人意识到旅游中的不文明问题。

当然,不雅或者不入流的举止总是存在一种惯性,比如,在餐馆大声说话、在机场“高声”打牌等情形仍时有发生。有些现象则比较复杂,比如,一些美国人对中国游客在餐馆就餐、酒店住宿不给服务生小费,买奢侈品喜欢一掷千金难以理解。不给小费,可能源自各国消费文化不同。但是中国游客突然大量出现,是一个引人关注的“变量”群体,容易形成“群体印象”,并且沉淀成族群的“行为符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