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高山,越过大河,跨过直通天际的矮寨大桥,绕过蜿蜒前行的盘山路,就是美丽神秘的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这里,有热情的村民,动听的山歌,也有“苗外婆”针线里精美的织锦。新修的石板路、新扎的竹篾墙、新添的青片瓦、新刷的木板房,在暖暖的春光下,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水墨图。
这里是十八洞村梨子寨。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曾跋山涉水来到这里。被总书记亲切地称呼为“您是大姐”的石拔三家里,火塘中火苗儿旺旺的,“大姐”的丈夫施齐文和外孙石群保正围着火塘烤玉米,挂在木板墙上的宽屏电视机播着新闻。习近平总书记坐在他家火塘边拉家常的照片,就挂在堂屋正中央,码得严严实实的两个铝皮粮仓足有个半人高,黄亮黄亮的腊肉,油一滴一滴地落入烧得正旺的火塘,发出“嗞嗞”的响声,时不时窜出的火苗映红了贴在墙上的“福”字。“这一年,外公屋里变化好大啊!以前,墙是黑的,灶是烂的,瓦是破的,屋里是土填的,一下雨,我可以在堂屋里玩泥巴。屋里最好的东西就是我妈妈买的一盏3瓦节能灯泡,锅里碗里连个油星子都看不到……”13岁的石群保说。
“来记者了?依我看,大姐家最大的变化是老两口的观念变了,主动成了村合作社的股东!”来者是十八洞村44岁的村委会主任施进兰。以前寨子里太穷,他一直在外打工,1999年曾回村当过村委会主任,2002年又出去打工了。2013年11月,他看到习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的新闻后,毅然放弃月薪8000元的工作回到村里。2014年5月,县里“精准组织扶贫力量”的决策让他满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有钱没钱,大干三年!”他立下雄心壮志,拿着每月649元的工资,奋战在“精准扶贫”前沿。
“首先精准发展致富产业。村里成立了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全村已有205户855人入了股,占全村人口的91%,每人每股50元,石拔三家是特困户,她主动要求老两口每人入了2股。3年挂果时就有收成,5年盛果期一到,她家有4股,仅猕猴桃一项年收入至少会在万元以上,再加上苗绣、养牛、种植收入,小康生活肯定没问题。”
施进兰娓娓道来,习总书记在该村考察座谈时的重要指示重又涌上心头:“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可复制、可推广”,“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如今扶贫路子走对了,不仅是“有变化”,而且是犹如“女大十八变”般的变化!
春天来了,阳光足了,寨子里的人们浆衣晒被、杀猪宰羊,热闹极了。“从前一年到头宰头猪,猪头谢媒人,猪尾送岳母,翻山蹚水用猪肉换点油盐柴米学费钱。如今要感谢党和政府,精准扶贫好得很!”村民杨秀富感叹道。沿着清一色的石板路前行,拐弯处敞着门的,就是他的家,洁净的水泥坪洒满阳光,大门口“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对联和“牢记宗旨”的横批煞是夺目,前任老支书、村苗绣合作社理事长石顺莲正和几位“苗外婆”飞针走线绣苗绣。“同样是苗绣,过去卖不出去。如今一片苗绣至少有25元工钱,一天绣上两三个,月收入1500多元。因为村里成立了苗绣合作社,县里又组织大嫂大妈们搞花样培训,我们只管接单绣花,合作社管销售。”石顺莲说,村里92名留守妇女都做起了苗绣产业的“苗外婆”。
“‘苗外婆’已成为一个品牌。”闻讯赶来的大学生村官、去年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龚海华招呼着记者坐下来晒太阳。原来,在县委扶贫工作组带领下,十八洞村不仅搞起种植业股份制、苗绣业“订单绣”,还和县里一家果蔬公司合作,把村里的野生菜销到飞机上做配餐。贴上“苗外婆”商标的品牌野生菜,乘着“精准扶贫”的春风,从十八洞的山寨飞上了蓝天。
“我是老贫困户,县里帮我们改路、改水、改厨、改厕,生活环境好了,我就在院坝里办了个农家乐。”76岁的施成富笑呵呵地带着记者到处参观。院坝一旁,青菜葱葱,西斜的阳光直射着大门的对联:“无边芳草连窗绿,一院梅花满堂香。”
说话间,老汉的儿子儿媳回来了,这是一对今年元旦才结婚的新人,43岁的施全友沉默寡言,倒是他媳妇、30岁的孔铭英能言善辩。“你怎么43岁才结婚?”记者问。“这地方过去太穷,谁愿意往这里嫁?”孔铭英快人快语。“那你为什么从重庆嫁到这里?”“那他就得感谢习大大啰!”孔铭英说,她和施全友认识了好几年,就因为山寨太穷太偏,施全友总也不敢提结婚的事。她从新闻里看到总书记亲临十八洞访贫问暖的消息后,去年4月就邀一起在外打工的施全友回乡,用打工的钱刷了木板房、修了新厨房,两人开寨子里乡村旅游的先河,办起了十八洞村第一家农家乐。国庆节那几天,每天有四五百游人来这里吃野菜和腊肉,生意能不红火?!有了事业的一对恋人,终于在今年元旦完婚成亲。
“喜事连连呢,今年我侄子也成亲了。这是我们寨子里今年元旦以来的第二桩喜事,从前是10多年难得碰上一回。”寡言的施全友站在他结婚时贴的大红“囍”字下,开心地笑了,“囍”字的两边是一副对联:“红心永远跟党走,幸福世代进苗家。”
这时,一家祖孙3代共4人的外地游客走进了堂屋,来自吉首的游姓客人是来歇脚吃午饭的,游老先生领着小孙子来到堂屋里转悠。堂屋正墙上挂着一张放大了的习总书记与当地村民座谈的新闻图片,拍摄地就是施成富屋前的院坝。刚上小学的小孩童一字一字地朗读着图片说明:“座谈会上,村干部和村民说话不绕弯子,纷纷建议:这里风景好,希望政府帮助改造房子,发展旅游。习近平说,各级党委都很重视扶贫,还要更重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要使贫困地区也好起来,要有很大改变,这样全面小康才能保障实现。”旁边是一个大写的“福”字,左下方是村民自拟的一段话:“苗家荣光,万代颂扬;围坐一圈心欢畅,总书记与咱拉家常;访贫问暖细关怀,宏伟蓝图绘仔细。”
十八洞村2013年人均纯收入才1668元,仅为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75%。一年来,花垣县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探索可复制模式”的重要指示,在十八洞村办点示范。目前,已在贫困对象识别、支柱产业发展、居住环境改善、民生事业服务、扶贫力量整合“五个精准”上实现突破,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518元,比上年增长50%,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模式,并已在全县推广。
“乡村旅游能成为十八洞村的大产业吗?”记者一边走村串寨一边思索。村里的十八溶洞,洞洞相连,神态各异、巧夺天工,十八洞村也因此而得名,瀑布纵横、枯藤老树、鸟语花香,高山峡谷遥相呼应,阿哥阿妹的山歌声不时回荡在幽谷之中。如此仙境为什么会养在深闺人未识?“要把十八洞开发成旅游热线,需要大投入,这不是一州一县一乡一村能承受的。”当地干部说,“得靠市场,我们正在做品牌策划,着手注册‘十八洞’商标。”
“十八洞”品牌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海内外的投资人来了,策划师来了,经济专家也来了,一个个智慧的金点子汇成了村民心头的火焰,正点亮十八洞村走向小康、走向幸福、走向世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