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记者到山东淄博市采访。高铁时间、高铁思维、高铁重构企业引力场,这些新鲜词汇,触动着记者的兴奋点。
说起高铁时间,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跟记者讲述了一段往事。1998年,这家目前亚洲最大的氟硅材料企业还在艰难的起步阶段。报纸上,一条清华大学朱明善教授研发出绿色制冷剂的信息,让张建宏夜不能寐。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就奔赴清华,没想到朱教授已在考虑同别人合作了。
军人出身的张建宏没有放弃。几个月中,他往返北京10多次深入沟通。最终,朱明善教授终于答应到东岳看一看。这一看,让一个象牙塔里的成果转化为巨大生产力,开启了我国绿色制冷的新时代。
从东岳集团所在的淄博市桓台县到北京有四五百公里,那时多数路段不是高速公路,更多的时间是耗在路上。张建宏感慨:“如果那时有高铁,我们去拜师,朱教授来指导,也不至于那么费劲。”
如饥似渴聚贤才,让东岳迅速推进到世界科技前沿。他们自主研发的氯碱离子膜,打破国外数十年的垄断,我国氯碱工业从此有了“中国芯”;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膜性能和寿命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13年,他们与国际知名企业公司签约,联合开发车用氢能源燃料电池膜。
采访中,记者体会到,高铁时间,并不仅是开车到站时间、接送站时间,而是一种全新的时间坐标和思维方式。它打破了过去的时空观念,让现代人可以像孙悟空一样,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有限的时间里,轻松地做一些过去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
高铁的发展集聚了人才,让类似东岳集团这样的企业获益不少。淄博市科技局局长牛圣银告诉记者,目前淄博已建立院士工作站66家,其中2014年新增12家,居山东省首位。喜出望外的淄博人明白,便捷的高铁网成就了这高朋满座的盛会。
2008年底,目标时速250公里的胶济客运专线开通;2010年京沪高铁通车。目前,淄博每天往返北京的高铁和动车最快单程只需两个多小时,齐国古都成了北京近郊。如今淄博的企业家借助高铁网,已不再像当年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那样,为招贤聚才把宝贵时间耗在路上。
据统计,2002年到2013年,淄博市新材料产业产值由121亿元增长到1952.43亿元,增长15倍以上,目前已占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8%;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0.7%,比年初提高了1.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