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璇
“APEC蓝”、“PM2.5平均浓度下降”、“由GDP考核转向生态考核”,这些热词在2014年得到群众好评,也见证了各级政府在保护环境上“拼”出来的成绩。梳理2015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环境污染治理成为今年地方政府工作的一大亮点,各地在大气污染防治、水和土壤综合治理等领域集中出台大力度措施,相关生态保护机制正逐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攻坚战今年将继续持久深入展开。
大气污染防治成为重点
让“APEC蓝”成为常态,是百姓的殷切期待,各地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把加强空气治理力度、实现重污染天气全天预测预报等作为今年各地要重点办好的实事:重庆以PM2.5污染防治为重点,将抓好高污染行业及重点企业治理,使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240天以上;四川力争全省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比2013年下降4%以上;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减少雾霾天”,打响了“呼吸保卫战”。
2015年,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减排依旧面临巨大压力。北京市政府审议了《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首次把一部法规的执行情况作为专项工作向市人代会作了报告;河北省虽然没有列出量化目标,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2015年前3项的重点工作。
减煤、脱硝、除尘、控车……,正成为各地进行大气防治的关键词。北京今年将在核心区实现“无煤化”,城内6区全部取消燃煤锅炉;陕西全面推行超净排放、热电联产、脱硝除尘技术;江苏将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万辆,推广秸秆综合利用10项重点技术……
需要指出的是,大气污染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单打独斗已难以解决问题,必须区域内联手共治。记者盘点各地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联防联控”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出现;北京、河北、陕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分别以“完善”、“深化”和“健全”等字眼提出,要进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水土资源保护稳步推进
除了需要攻坚的大气污染,水和土壤的污染防治也是各地关心的重点。当前,我国水土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今年地方两会上,各地政府分别对水土污染治理做了重点部署。
西北地区今年狠抓重大生态工程。甘肃将继续推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等项目建设;青海省将在深入实施清洁水行动上下功夫,巩固提高湟水河治理成果。
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饮用水源保护也受到关注。浙江省提出,要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以治黑治臭为重点,力争到2017年消灭“黑臭河”,省控监测断面劣Ⅴ类水质比重下降到5%左右;河北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5年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综合整治重污染河流和重点水域,确保全省地表水好于三类水质比例超过50%。
目前,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加强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刻不容缓。记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发现,至少有半数以上的省份明确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列入了2015年重点工作。
生态保护机制不断完善
生态环境保护依然是2015年地方两会的热点话题。浙江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环境财政奖惩制度,突出生态绿色导向;青海更加积极地推行生态保护第一战略,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等重大生态工程,先行探索生态领域改革,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在长远有效。
除了常规治理措施外,各地都在谋求机制制度上的突破,一些新的治理模式也逐步推进。河北提出,要协商京津建立生态横向补偿制度,创新节能减排机制;内蒙古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探索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据了解,第三方治理等新模式也在四川、安徽、山东等地逐步推广;江西则不断创新生态保护机制,完善市县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权重,还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