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新伟 吴秉泽报道: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贵州省,去年通过探索对贫困人口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精准化扶持等路子,2014年共投入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2.1亿元,预计完成减贫170万人,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贫困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
去年年初,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深入抓好全省精准扶贫工作,摸清底数,把贫困人口找出来,做好贫困家庭信息的登记工作。此后,贵州省委、省政府与各市州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并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情况纳入省委、省政府两办督查室的重点督查内容,定期开展督查。
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贵州省按照“一村五人”的安排和“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的原则,从省、市、县、乡4级,贵州省共选派驻村队员55864人,组建11590个驻村工作组,赴全省11590个村开展帮扶工作,实现了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两个全覆盖。
改革创新扶贫工作机制。贵州省制定了《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将50个重点县县委书记、县长和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作为考核对象;实行扶贫资金绩效考核机制。组织对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综合考核,重点考核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改革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机制。从2014年起,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
结合金融部门特点,分级次、分金融产品探索到村贷款融资方式。通过“四台一会”,扶贫龙头企业融资17亿元,贫困农户小额信贷78亿元;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到村到户。推进职业教育“百校大战”,全面实施教育“9+3”计划,全年共完成各类培训20.8万人;通过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全年共安排4亿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整合省级财政专项资金4亿元,在8个市(州)、36个县组织实施扶贫项目,帮助6.6万贫困人口“挪穷窝”。
打造三个“十大”工程,增强发展动力。打造“十大扶贫产业”;每年安排70%以上扶贫资金,在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按照年度新增种植300万亩的规模,着力发展核桃、中药材、茶叶等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十大扶贫产业”,这些产业每年都可助推全省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以上;打造“十大扶贫攻坚示范县”:按照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区域发展和板块推进的原则,为全省“减贫摘帽”14县366个贫困乡镇发挥了重要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十大扶贫产业园区”:通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园区建设,促进扶贫产业转型升级。扶贫园区完成投资106.2亿元,覆盖扶贫对象25.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