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5年2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创新是农业现代化根本动力
本报评论员

伴随着2014年“三农”工作稳中有进的脚步,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鼓舞了全社会对“三农”工作更上层楼的热情与期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鲜明主题,勾画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在于农业现代化,指明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创新。这是党中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三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高瞻远瞩的深刻认识与全面准确的战略部署。

以改革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是由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外在条件决定的。新世纪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取得了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十一连快”,同时主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大幅提高的巨大成就。但进入新常态之后,一方面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与新困难,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的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几大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另一方面,农业农村发展又面临许多新机遇、新潜力与新途径,从农产品供求、农业投入补贴,到农业人口转移等各方面都承载着新变化与新希望。

面对这种新老问题交织、新旧矛盾交汇的格局,需要我们有新思路、新视野与新手段,根本的办法和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从保障粮食安全来看,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务。这些年,虽然粮食持续增产,但粮食供应紧平衡的格局并没有彻底改变,制约粮食产能提高的新旧因素还有很多。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这就要求我们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推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在农业规模经营与土地流转方式上找到更多可行、可靠、可持续的办法。

从农业增效来看,转方式、调结构是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紧迫任务。对农业生产来说,有没有效益、效益高不高是决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最终因素,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好坏、快慢的直接检验。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投入持续增高,带来农产品成本不断上涨,价格提升空间受限,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生产效率低。改变这一格局,必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水平。但是,这种调整不能像过去那样一调整就把粮食调下去,而是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合理安排农业产业产品发展优先顺序。

从农民增收来看,虽然整体上有了明显提高,但相比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相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民增收提出的要求,任务还很艰巨,而新常态下增加农业投入补贴受到的制约更多。因此,解决农民持久增收,除了从农业内部挖潜力,还需要在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上想办法,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沉睡”资源。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来看,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条件制约两道“紧箍咒”越来越紧,拼资源、拼投入、拼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改变粗放式发展刻不容缓。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发展可持续,农业必须可持续。

回首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进程,正是因为改革创新,才有了农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唯有改革创新,才能形成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全文见二版,更多报道见五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