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让流行放逐了语言
□ 杜 浩

“屌丝”、“逼格”等词语广为流行,对此,有上海市政协委员呼吁,应重视网络语言对汉语的污染现象,加强对汉语的保护。

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网络流行语现象?在网络上乃至社会生活领域,“中国大妈”、“老虎”、“躲猫猫”或“萌萌哒”等网络语言被广泛使用。这些从新的事物或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特定流行词语,所表达的语意也符合汉语的本来意思,可以看做是语言的发展。但有的网络语言,或是不符合基本的语言规范和逻辑,或是错别字,或与原意完全不同,如“系(是)、偶(我)、灰常(非常)、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造吗(知道吗)”等;更有的网络语言,从语言内涵和文化伦理意义上看,已经沦为粗俗、猥琐、下流,而这些粗俗的词,却成为网络流行语言,进入我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有的被主持人在节目中使用。而且,在对这些网络流行语的格调、内涵的道德评判上,我们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和警醒。

人民网曾对2014年的网络热词进行评析,更指出了我们对待网络语言流行的态度。网络流行语,来势汹汹,去更匆匆。与其被动地追赶潮流,倒不如停留在潮流的后面,安心做个“网语盲”。因为在语象激变的时代,网络话语体系中的潮流大多是泡沫,时效性一过,泡沫便会迅速破灭。所以,我们不妨与网语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拒绝,不亲近,总好过陷入“快速记忆,再快速忘却”的漩涡中疲于奔命……

如今,在这个技术与消费的时代,借助技术、流行和时尚的力量,一种语言书写形式作为社会生活中人们交流的手段和工具,会强行传播,甚至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当下,这些泛滥的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词语,其实正是这类文化现象的反映。

今天网络语言的流行,还用许多符号来代替汉文字的使用,有人忧虑中国汉字有可能遭遇信息化技术的全方位“屏蔽”的危险。较之传统语言,这些网络流行词语,不再具有以往时代人类语言的精神、文化、意义深邃的特点,缺乏深度和审美意义,少了艺术性、情意性和韵味性这些丰富语义蕴藏。这怎能用它们去朗诵那朗朗上口的诗歌,吟咏那抑扬顿挫的散文?因此,我们似乎正在面临语言文化呈现出退化的趋势,把语言看作具有某种美学价值的概念正在泯灭,只是把它们看作是传递实用信息。当代人语言和词汇日益贫乏,我们可以谈论一切,但所谈论的一切都没有意义。词语的意义失去了沟通心灵的真正作用。语言失去了真实的意义,也就不再成为交流的工具,而走向了自身的终结,这正是网络语言流行的本质。

我们还应看到,一段时期流行的语言、文字,其实是在每一点上与我们的生活相互渗透,与我们时代的心灵和精神具有密切的联系。网络语言的泛滥,实际上是反映出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陷入了过度的精神贫困。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是该认真审视和反思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