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金猴王砚
紫石流彩
□ 陈 晶

一方砚台不光是文人墨客直抒胸臆的必备之物,更表达了主人的喜好和品位

武士爱剑,文人好砚。文房四宝中的砚因其身具“坚固,传万世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的特点,在四宝中居于首位。古人对砚的要求不光在实用价值上,还延伸至审美情趣中,砚因其丰富多姿的石品花纹,形制花式的不断创新,典雅考究的雕刻工艺,成为上达帝王公卿,下至庶民学子梦寐以求的书桌至宝。

1951年10月的一天,广州市文德路上一家古董店的店主遇到了一名中年妇女,她想卖出一方砚台。店主将砚台反复地看了又看,这块砚台呈黑色,长方形,但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店主摇了摇头,中年妇女失望地转身就要离开。这时,旁边一位穿西服的中年人突然说:“等等,这砚台我要了。”很快,中年人以160块钱买下了这块砚台,160块钱在1951年的时候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块砚台有什么奇特之处?

妇人走后,中年人叫店主拿来一碗水,轻轻地擦在砚台上,很快,砚台上竟奇迹般地出现了一只猴子的形象,这只猴子呈蹲坐状,似乎在回首张望,嘴角还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眼睛、鼻子、嘴和前足都清晰可见,栩栩如生。店主惊奇不已,连连懊悔。而这位靠着火眼金睛收获了砚台的人,则是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和古文物研究专家商承祚。商承祚拿着砚台兴致勃勃地说:“这砚台叫千金猴王砚,可是大名鼎鼎。”

在砚台的排名序列中,端砚、歙砚尤为珍贵,而端砚又较歙砚更佳,据说历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后主时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采用次之的歙石。在广东省博物馆“历代端砚展”中,最出名的就是被商承祚发现的“千金猴王砚”,传说它能呵气出墨、隆冬不冰。此砚石奇、工巧、身世传奇,是清末广东“三大名砚”之一,更是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广东省肇庆市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即为“端砚”。《端溪砚史》称:“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作为翘楚的千金猴王砚长25厘米,宽17厘米,这样的尺寸在端溪老坑石中,已是罕见大料。石色紫蓝,石质细腻,石品花纹绚丽。砚堂中有大片鱼脑冻,形似猕猴,侧蹲回首,生动活泼。制砚者因材施艺,将砚面及砚背巧妙设计为花果山、水帘洞意境,所以命名为“千金猴王”。砚右侧镌隶书铭文:“千金猴王砚。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砚左侧镌隶书铭文:“郭兰祥作砚,项信南刊字。”

千金猴王砚最初的主人何闲叟,是张之洞幕僚。张总督喜欢端砚,专门派人去肇庆负责管理开采,何氏是主事者之一。砚池边有光绪壬辰(1892年)的题款,何氏在那一年找到一块很大很精的料子,并做了三方砚,其一猴王,其二仙鹤,其三碎石砚。何闲叟过世后,三方砚先后散落民间,猴王砚被汪精卫夫人所得,抗战后又再次流散,直到被商承祚购入。后来,商承祚将这两方砚台捐给了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最终落户广东省博物馆,成为其中珍藏。

砚在文人墨客的心中,除了研墨功能和欣赏价值,还拥有文化内涵。在古时,诗人雅士的砚台往往清新飘逸,造型自由洒脱,追求个性;官员将军的砚台严肃庄重,不太花哨,讲究一个稳重;商贾之砚多雕刻吉祥如意之兆,以图个好彩头,希望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而宫廷用砚则华贵雍容,凸显皇家至尊,珍贵异常。今天,虽然人们对笔、墨、纸、砚的需求不再像古人那般是书房的必需品,但是砚台所承载的人文情怀,仍能为我们所珍重。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