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北京迎来初雪。一位名叫蒋永峰的上海小伙赶到北京捐献骨髓,为了一个急需移植的7岁英国亚裔白血病男孩。
当天上午8点30分,空军总医院住院部15楼采集造血干细胞病房。作为上海第11例涉外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蒋永峰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看着自己的血液缓缓地流过血细胞分离机。219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在当天下午被送上飞往英国的班机。这个36岁的上海男子,是中华骨髓库第184例向境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今年的首例。
“没想到这么快配对成功”
就职于上海市金山区财政局财会学会的蒋永峰是2013年3月9日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入库时没想那么多,也没有告诉家人。”蒋永峰说,他看到上海金山区红十字会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拯救生命的呼吁后,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没有想到,加入短短一年之后,他就接到了与自己配型成功的求助,还是来自国外。
“2014年11月中旬,我接到上海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获知自己的血型与一位英国患者低分辨配对成功。当时我不敢相信。”蒋永峰笑着说,因为很多志愿者入库十余年也没有配型成功过。蒋永峰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妻子,“我老婆听到这个消息很兴奋,她也觉得这么多人里面我能配对成功很不容易,非常支持我。”
此后,蒋永峰又经过多次抽血配型,最终确认他的造血干细胞符合要求。
蒋永峰的父母起初有顾虑,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有影响,但在反复做通父母思想工作后,蒋永峰决定赴京捐献造血干细胞。
“我儿子12岁,虽然不懂造血干细胞是什么,但自从知道爸爸是去救人,就一直很兴奋,每天放学回来都会问我配上了吗。”蒋永峰觉得,“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仅给受捐助的孩子带来生存希望,也是身体力行教育我的孩子。”
“救死扶伤的感觉很不错”
“我觉得这件事真的是缘分在牵线。”他说,“我知道他是2007年生的小孩,让我来做采集的决心更大了。”在他眼中,如此年轻的生命,更应该去呵护、去延续。
根据相关规定,北京空军总医院是全国涉外造血干细胞采集定点医院,在妻子的陪同下,蒋永峰于2015年1月9日上午前往北京。抵京后,蒋永峰首先在医院接受了为期4天的动员剂注射。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外周血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少,不能满足移植需要。他必须注射一种细胞动员剂,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
蒋永峰说,虽然个别人打动员剂可能会有疲劳之类的副作用,但自己身体基础不错,身体没有任何异常感。“最近一个多月,红会的工作人员一直给我讲解捐献的过程和原理,我没什么担心的。”金山区红十字会的专业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人体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人体将加速造血,一到两周内各种血细胞就可恢复至原水平。
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增加到可供移植的标准后,蒋永峰开始献血。蒋永峰看着自己的鲜血顺着导管缓缓流出,经造血干细胞分离机分离后,又顺着导管流回体内,显得十分轻松,不时和妻子聊聊天,让妻子发微信、打电话与亲朋好友报平安。“我感觉很好,也没有疼痛感。”蒋永峰说。3个半小时后,医生就成功地采集到了219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已经足够移植所需。
“希望小朋友能尽快手术,能够健康生活。”蒋永峰说,“这种救死扶伤的感觉很不错。”
爱在人间
由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双盲”原则,蒋永峰并不知道受捐人的信息,只知道是一名7岁的英国籍亚裔小男孩。“其实他是哪儿的人并不重要,只要能帮上忙,我就愿意配合。”蒋永峰说。
219毫升造血干细胞,1月14日下午4时交到英方工作人员手中。午夜,这袋生命的种子乘坐TK21次航班,飞向万里之遥的伦敦,再经由火车到达英国西部的一个城市。那里,有一个小男孩在等待。
其实,等待这种造血干细胞的病人不只这位小男孩,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病人都在焦急地等待。可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列中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上海分库容量已达到13.7万人。去年,曾有一名中国大学生和一名患有白血病的美籍华人配型完全吻合,成为我国第一例跨境捐献。目前,全国涉外造血干细胞捐献共有180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