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汉钢铁集团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毛新平:
做钢铁科技“领头雁”
本报记者 郑明桥
毛新平(左)和技术人员在一线。 程 华摄

【人物小传】

毛新平,男,1965年出生于湖北鄂州市,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工。曾任冶金工业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广州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现任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从事大型冶金工程项目设计、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研究和低成本高性能钢铁材料开发,取得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

2014年10月16日,凭借在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领域的突破,49岁的武汉钢铁集团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毛新平又一次站在了让业内人士艳羡的领奖台上,这一次是首届中国“杰出工程师奖”。

24年来,毛新平以薄板坯连铸连轧作为研究方向,孜孜不倦地攻克难关和探索创新,使我国在钢铁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相关领域“后来居上”。而他的科研经历,也见证了我国钢铁科技创新的崛起和辉煌。

1989年,毛新平从武汉钢铁学院毕业,分配到原冶金工业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轧钢室工作。1990年,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承担国家重点工程、我国第一个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广州珠钢一期工程的设计工作。薄板坯连铸连轧是“带来世界钢铁工业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新技术”,它将铸钢与轧钢两道工艺衔接在一起,使用薄规格钢坯生产高性能钢材的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它具有成本减少、能耗降低、性能提升等优点。当时,世界上也只有德国等少数国家在进行研究。在涵盖27个专业60余人的团队里,年仅25岁的毛新平成为团队里最年轻的一员。“很幸运,刚毕业就能参加国家级重点工程。”他这样说。

“传统炼钢工艺中,铸钢后形成的900摄氏度钢坯需降至室温,运输至轧钢机组后再加热到1200摄氏度才能轧制,中间巨大能量损耗可想而知。”毛新平介绍,连铸连轧,薄板坯铸完即可直接轧制,既能减少大量运输热量损失,还能避免温差变化导致钢材性能减弱。“薄板坯连铸连轧钢理念虽然是西方国家率先提出和研究的,但这项技术到底适用什么工艺、能够生产哪些产品,当时国外也没搞清楚。”毛新平说。上世纪90年代,我国从德国引进了首条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开启了在该领域“边研发、边生产”的探索之旅;毛新平将首攻方向确定为新工艺条件下的钢铁钛微合金化,他认为我国钛资源丰富,研制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条件下的钛微合金化钢,定能实现低成本高性能的目标。

薄规格热轧板是世界公认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材料。通过“以热代冷”和“以薄代厚”能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集装箱制造等行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但一直以来,由于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的阻碍,薄规格热轧板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钢板向薄,科研向深。经过不断试验和调整,毛新平带领的团队终于成功攻克热轧薄钢板、高品质特殊钢等工艺技术难关,填补了我国薄规格热轧钢板生产领域的技术空白,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随后又研制出可批量生产的钛微合金化系列高强钢和超高强钢,且合金化成本仅为传统技术的四分之一。如今,这些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等领域,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发展取得的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使我国成为全球拥有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最多、产能最大的国家,在国际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钢材性能,而且大幅降低了成本。”毛新平介绍,薄板坯连铸连轧制造的钢材,性能堪比价格高昂的冷轧钢,平均每吨成本却降低约80元,能耗减少60%左右。

薄板坯连铸连轧的技术突破,也带动了我国集装箱生产的发展。我国是集装箱生产大国,产量占全球总量九成以上。集装箱所用板材要求品质轻、强度高,生产企业需要长期从国外大量进口冷轧薄钢板。毛新平牵头研发的超高强1.1毫米热轧钢板,性能与进口钢材相同,每吨成本却降低1500多元,大规模生产后使国内集装箱用钢迅速实现国产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在钢铁生产工艺领域的突破与创新,毛新平不久前获得首届中国“杰出工程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

毛新平说,“钢铁生产对低成本高性能工艺的探索永无止境。面对市场巨大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薄板坯连铸连轧领域还有广阔的探索空间,需要不断创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