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会体制改革意在民生
本报记者 佘 颖
右图 日前,在江苏南京市汤山敬老院,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看望五保老人。本报记者 赵 晶摄

下图 近日,陕西省渭南临渭区解放路扩建项目的拆迁户搬离旧房,迁往新居。临渭区采取“人、地、房”相结合的综合计价征迁政策,拆迁和安置同时进行。李永斌摄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一年。

从基层治理创新到完善法治环境,从《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到户籍制度改革破冰,我国在社会体制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标本兼治,激发了社会组织活力,搭建起更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也使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政府独唱”到“群众合唱”

“现在我们这个院子就像一个大家庭,不光有居民自发成立的环境志愿者护卫队每天免费打扫院落卫生,住户里的律师、文艺人才还组织各种活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居民自治和法制意识。”在成都市成华区双水碾街道东沙路社区77号院住了近10年的黄会清认为,是政府引导的社区自治让77号院变了模样。

过去的东沙路社区是个旧村安置院落,楼道杂物多、环境卫生差、停车秩序乱、电线私拉乱接等问题长期未能解决。2014年,双水碾街道启动“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引导各社区深挖辖区资源,培育发展各类社会团体40余个。77号院也通过民选单元代表,组成议事会,发动居民志愿参与院落秩序维护,让过去脏乱差的老旧院落变成整洁干净的洋房小院,居民也从对社区生活漠不关心变为积极参与。

“社会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点是以社会治理代替社会管理。”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社会体制蓝皮书》主编龚维斌说,过去,大多数中国人生活在农村,一个村就是一个社区;有单位的中国人,单位就是他的社区。但随着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走出村庄,很多人离开单位,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方式变了,社会治理的模式也要相应改变。

在龚维斌看来,这种改变应该是三段式的渐进模式,从政府包揽到政府主导再到社会自治。在社会治理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并不是提倡政府包揽社会治理的所有事务,而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2014年,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这4类社会组织的直接登记工作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各级层面逐步试点和铺开,《社会团体管理条例》正在修订,各地还采取降低准入门槛、完善扶持政策、建立孵化基地等措施,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并运用财政直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公益项目洽谈等方式壮大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增加信贷安排、减免税费开支和分担投资风险等政策吸纳市场组织,实现了各类社区治理主体的主动参与、有序参与和规范参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激活社会组织活力的过程中,政府也不能马上放手,要通过制定规则、把握方向、投放资源、创造环境、加强监管等措施,引导、帮助、规范社会组织的发展。去年我国所实施的一系列营造良好法律环境、加强互联网监管的举措,都有此目的。

如今我国已经建成了由9万多个城市社区组成的庞大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个社区少则有1至5个社会组织,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有的社区已经拥有5至9个社会组织。”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刘勇说。而按照规划,到2015年,我国注册社区志愿者将达到本地区居民总数的10%以上,每个社区都将拥有5支以上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这将构成基层治理的辅助网络,为下一步实现社会自治,变“政府独唱”为“群众合唱”奠定坚实基础。

要服务民生也要保障权益

社会体制改革的落脚点在服务民生和权益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也随之凸显。群众渴望更广泛地分享改革成果,畅享社会公平正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出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蓝图: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过去的一年,一项项具体的改革措施推进了民生领域的服务体制机制创新,让这张蓝图渐渐清晰。

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8项制度和社会力量参与作为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构建了一个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托底”群众的生活希望。

2014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决定“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将覆盖全体常住人口,城镇化的活力将得到充分释放。

2014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今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地市和省(区、市)范围内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的直接结算,备受老百姓关注的异地就医结算问题迈出实质性步伐。

影响众多学生命运的高考制度改革整体方案也在去年出炉。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其配套方案中明确提出,自2015年起取消重大体育比赛获奖者、省级优秀学生、奥赛获奖者等6项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高校自主招生不得联考,考核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高考学生将从今年起迎来更公平的竞争。

此外,还有《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实施、大病保险试点全国覆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上日程……龚维斌表示,“这些改革保障了群众基本权益,将改变社会服务由政府垄断性供给的格局,建构主体多元、机制灵活、覆盖广泛、开放竞争的现代社会服务体制”。

中央确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建立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长期缴费的,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支出,具体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规定,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摘自《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

建立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加强和完善人口统计调查,全面、准确掌握人口规模、人员结构、地区分布等情况。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国人口、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以人口基础信息为基准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等信息系统,为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信息支持,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

——摘自《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