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像素描
作为白求恩在抗战烽火中亲手创建的晋察冀军区模范医院的薪火传人,北京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医疗队”秉承白求恩精神,沿着白求恩的战斗足迹,不断学习和创新“更好的办法”,为老区军民健康做得“更多一点”。组建8年来,“白求恩医疗队”巡诊走过晋冀革命老区50多个县400多个乡镇,行程10多万公里,惠及群众30多万人;深入崇山峻岭40多个边远驻地,诊疗官兵3万多人,把党的温暖洒在老区的每一个角落。
2015年1月6日,已是寒冬。黎明时分,一轮又大又圆明晃晃的月亮,还挂在石家庄西郊的树梢上。北京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医疗队”18名医护人员整装出发,再次踏上为太行老区军民义务巡诊的旅程。
医疗队组建8年来,作为白求恩在抗战烽火中亲手建立的晋察冀军区模范医院薪火传人,他们秉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沿着白求恩的战斗足迹,钻山沟、下哨所、进乡村,用精湛医术巡诊义诊,为老区军民解除病痛;满腔热情开展技术帮带,给老区留下“永远不走的医疗队”。老区军民欣喜地说,“当年的白大夫又来到我们中间”。
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个护理员的责任是什么?只有一个责任,就是使我们的病人快乐,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恢复力量。 ——白求恩
沿石太高速公路一路向西,红十字车队在太行山脉崇山峻岭中穿行,直奔此次巡诊的目的地——山西中部的左权县。一路上,医疗队员们念叨着一个个曾经诊治过的患者名字,他们都还好吗?
上午10点10分,医疗队终于到达左权县石匣乡。乡卫生院不大的院子里,已经聚集了上百位闻讯从各村赶来的乡亲。此情此景,让医疗队员不顾“鞍马劳顿”,连口热水都没喝,七八张条案一字排开,摆成十几米长的就诊台,十几位内科、外科、神经科、骨科、耳鼻喉、皮肤科等科室的资深医师和专家迅速就坐,紧张有序的接诊开始了。
记者虽然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仍抵不住太行山区的彻骨寒气。然而,医疗队员们似乎一个个都练就了不畏寒冷的“金刚不坏之躯”,为了诊疗方便,有的甚至连大衣都没穿。在这个不出家门就能看上专家的宝贵时刻,没有老乡愿意与记者攀谈,“赶快看上专家”是他们此刻的唯一心愿。“到省城看专家不光得花上一整天,少说还得花掉卖头大肥猪的钱。现在不用出门就能让专家瞧病,还免费发药,谁还有工夫扯闲篇啊!”
左权县卫生局副局长李忠平,安顿好义诊现场的秩序,与记者聊了起来。他告诉记者,去年5月至7月,“白求恩医疗队”曾来县里开展“牵手太行左权老区健康行”医疗帮扶行动,120多位医护人员,携带100余种药品和仪器设备,走遍全县10个乡镇,巡诊里程6万多公里,为6900多人诊治病患,为1300多人做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和彩超等检查,临走还留给县医院14台件医疗设备。
“那段日子,被‘就医难’困扰的左权群众犹如久旱迎来了及时雨,全县卫生系统医护人员也像是免费上了一期高级研修班,受益太大了。”李忠平讲了个例子:去年5月21日,医疗队来到左权县人民医院,正碰上一名孕妇羊水早破、胎儿脐带绕颈,情况十分严重。医疗队员、妇科专家王远立刻走上手术台,紧急实施剖腹产手术,1小时后,婴儿落地,母子平安。协助手术的县医院妇产科主任郝云章说:“手术时间虽短,但王主任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帮,给我们上了一堂示范课。”
眼科主任王超英因为下午还在县医院安排了两台手术,此时,他急切地想去看看半年前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的几位患者。
左权县寒王村张凤仙大妈,是在去年62岁生日那天告别黑暗重见光明的。再次见到为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的王超英主任,张大妈的心情十分激动,拉住王超英的手,一个劲地说,“现在好了,什么都能看见了,感谢解放军,感谢和平医院,感谢白求恩医疗队!”王超英掏出随身携带的眼底透视镜,仔细为张大妈做了检查,欣慰地说,视力恢复很好,达到了手术效果。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副院长宋敬辉告诉记者,在多年的巡诊中,他们发现,偏远山区的白内障患者,尤其是部分“留守老人”,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家庭和社会承受了沉重负担。自2005年5月起,医院分别与河北、山西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卫生系统联合行动,把开展“复明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建立“复明工程”长效机制,一年重点帮助一个地区,免费为符合手术条件、家庭贫困的白内障疾患者就近做复明手术。截至2013年12月底,累计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70多例,成功率达100%。
要时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有更好的办法来代替现在用的办法吗?每一个医生,更应该时时想到,我能帮助伤病员更多一点吗? ——白求恩
王超英在此次巡诊中安排的两台白内障复明手术,下午2点在左权县医院手术室依次展开。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主任王超英,是全军知名眼科专家,他在白内障、青光眼和人工晶体植入、角膜移植等方面具有30多年的临床经验。历次巡诊中,他针对山区白内障失明患者年龄偏大、伴生多种疾病的情况,全部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技术”实施手术。他对记者说:“这种手术一般在市级以上医院已经普及,但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基层医院,大多还是采用囊外摘除或者是非超声乳化的摘除手术。我们这种手术具有切口小、手术恢复快、散光小、并发症少的优点。虽然成本要高一些,但老区人民得到的实惠更多一些。”
左权县医院眼科主任程志琴补充说,做这样一台手术,国产的晶体也得1000多元,进口的就要3000多元。加上其他费用,起码得四五千元。为最大限度减轻老区群众负担,白求恩医疗队携带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派出最好的专家,免费给这些失明老人实施复明手术。
像白求恩那样,不断学习和创新“更好的办法”,为老区军民健康做得“更多一点”,一直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白求恩医疗队”的不懈追求。甄一的故事,就是他们对白求恩精神的最好诠释。
今年13岁的甄一,是太行老区河北唐县牛眼沟村的山里娃。先天性脊柱裂、硬脊膜膨出、髋关节脱位和重度双足外翻等多种病症,剥夺了孩子的快乐童年。由于腰以下没有知觉,只能靠双拐和肢具行走,且大小便失禁,成长的艰难可想而知。父母也曾带着他去过省城甚至北京的大医院,但都失望而返。
2009年,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展医疗和科研合作的加拿大医务志愿者团,与医疗队携手,循着白求恩的足迹,来到牛眼沟村。在白求恩希望小学,甄一被肢具磨得溃烂露骨的脚踝,令人揪心,大家也被小甄一“我想跑”的梦想深深打动。中、加专家精心制定治疗方案,决定免费为甄一进行合适的治疗。
记者是1月5日在和平医院骨科病房见到甄一的。这是他接受第七次手术后来医院复查。骨科副主任步建立告诉记者,经过7次手术,小甄一的脊柱、脊膜已得到修补,髋关节也初步复位,外翻的双足也被矫正,“再过半个月拆了石膏,小家伙就能走路啦!”靠在床头的小甄一腰板一挺,“我一定能跑起来!”
医疗队专家朱铁年是医院肿瘤科主任。一位老人常年被哮喘折磨,别的医院诊断是心衰引起的。朱铁年一看,很肯定地说是支气管哮喘。对症下药,老人当晚就感觉呼吸明显顺畅了。
肿瘤学科博士生导师朱铁年认为,肿瘤医生应该是一个全科医生。“比如,患肺炎的肿瘤患者来就诊,不能让患者先去呼吸科治好了肺炎再来治肿瘤,而应该在肿瘤科就能把肿瘤和肺炎都治好,让患者少折腾、少受罪。”朱铁年是这样的全科医生,他也一直要求团队的医生和学生们都成为全科医生。
对技术精益求精,努力为军民患者做得“更多一点”的故事,在医疗队里还有很多。
92岁的尚林玉老人,是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1月6日下午3点半,老人午睡醒来之时,记者随医疗队员走进老人家中,为他例行体检。陪同的县卫生局干部指着院里一辆电动三轮车对记者说,“这是老爷子的座骑,只要天儿好,他都会带着老伴出去遛弯。”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政委倪剑飞告诉记者,医疗队为太行老区战争年代参加革命的在乡老八路、老党员、老模范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登门探视,保障他们健健康康安度晚年。
最重要的不是做一个个手术,而是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培训医务干部,是建设新中国的需要。 ——白求恩
石匣乡义诊结束时,已是中午12点半。匆匆吃过午饭,医疗队专家们对左权县医院的医疗技术帮带在各科同时展开。带队的副院长张巨波对记者说,帮扶革命老区的卫生事业,光靠救治几个患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像当年白求恩那样,把技术留下来,帮带出一支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左权,旧称辽县,因抗日战争中在这里为国捐躯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而更名。它东倚太行,西临吕梁,村镇大多蜗居在群山深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全县16万人口,只有一所县级综合医院。尽管这些年省市县加大了卫生事业建设投入,但由于医务人员缺乏外出进修机会,医院整体水平提升缓慢。
聊起这个话题,县医院骨科主任李向飞颇有感触。以往,医院骨科只能以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为主,患者卧床时间长,容易引起并发症。去年,医疗队到左权医疗帮扶,两个月时间里,通过骨科专家钱宇航手把手的带教,李向飞的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成为当地骨科技术的带头人。“但一枝独秀解决不了山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我们医院的各个科室都非常需要大医院的专家能经常来进行技术指导。”
在去年夏天开展的“牵手太行左权老区健康行”医疗帮扶行动中,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正式与左权县医院建立医疗帮扶协作关系。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医疗队共举办21场次专科讲座,培训全县医务骨干2900多人次。
医疗技术帮扶,不仅在左权进行。
河北晋州市马于镇北辛庄卫生室医生周自更,是上世纪80年代的退役老兵,参军时在部队当过卫生员,退伍后热心基层卫生事业,自筹资金建了一个诊所。
去年,周自更作为优秀乡村医生,被选拔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深造。他不仅用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为村里乡亲服务,而且把先进技术推广到十里八乡的卫生所。医疗队急诊负责人李佳多次深夜接到周自更的咨询电话,请求为患者提供“应急支持”。
记者1月5日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住院部门前,碰到护送患者来院就诊的周自更。他对记者说,“这辈子就要向白求恩医疗队那样,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都尽心尽力用到乡亲们身上。”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吴广礼告诉记者,从2007年5月开始,医疗队系统制定了偏远贫困地区医务人员免费进修等技术帮带实施计划,先后与河北、山西120多家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在人才培养、专科技术、科研协作等方面进行系统帮扶。截至2013年底,共开办专科培训100余期,接收地方进修生近千人。巡诊中,通过教学查房、手术带教、重症会诊等方式,为基层医疗机构现场帮带医务骨干上万人次,为太行老区留下了“不走的医疗队”。
8年来,“白求恩医疗队”巡诊走过晋冀革命老区50多个县400多个乡镇,行程10多万公里,惠及群众30多万人。医疗队“姓军为兵”,深入崇山峻岭40多个边远驻地,诊疗官兵3万多人,把党的温暖洒在太行老区的每一个角落。
夕阳西下,左权南鳌山上的文峰塔渐渐被夜幕笼罩,医疗队结束了一天的忙碌踏上归程。看着车内一脸疲惫闭目休息的医疗队员,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那段振聋发聩的话语又回荡在记者耳边:“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