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审计署发布《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关于2013年度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两个公告。公告显示,目前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等查出问题已整改1062亿多元。
“与以往历年整改相比,这次审计整改力度最大,范围最广,覆盖‘三公’经费、地方债务管理、安居工程、扶贫、国有企业等领域。”审计署新闻发言人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早在20年前,“国家轿车零部件横向配套基金”就已经取消了。但在2013年的审计中发现,发展改革委委托企业管理的该项基金本金和清收款多达10.26亿元,未收缴国库。在审计整改中,财政部发文督促发改委,两部门共同努力,保障该项整改尽早完成。据了解,类似这样“游离”在国库之外的91.4亿元将得以“回归”国库。
审计整改中,不仅涉及“管钱”的问题,还涉及“花钱”的问题,在纠正财政资金超标、虚报、挪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审计重点抽查的6个专项中,有18.59亿元专项资金存在被骗取套取问题,有关部门和地方已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再如,财政资金使用存在挤占挪用情况的整改也取得进展。“对8个省及所属12个县挤占挪用专项资金31.33亿元问题,目前已全部归还原资金渠道。”审计署新闻发言人说。
审计发现,有32个中央部门结存资金半数闲置超过一年。在整改中,对2013年采取虚列支出、以拨作支等方式人为减少存量资金6.11亿元问题,7个部门本级和36个所属单位已退回。对未及时上缴或未经批准动用结余资金1.29亿元问题,1个部门本级和16个所属单位已将结余上缴国库。
“不仅要边督促边整改,还要形成长效机制。才能促进资金使用问题的‘根治’。”审计署新闻发言人说。
比如,2013年重点审计的9个省本级和9个市本级财政存量资金近三成已无法按原用途使用。为避免这些问题再出现,2014年中央财政提前下达转移支付28612亿元,同比增长9.9%,促进地方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完整性、加快预算执行进度,避免形成新的存量资金。
在审计整改的基础上,我国逐步探索建立了“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加大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
这位新闻发言人说,“尽管这些年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效果很好,但客观上讲,确实有一些问题屡审屡犯。今后在坚持依法审计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大力度‘屡犯屡审’,并推动加大追责问责力度,促进审计整改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