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互联网专车服务的采访中,几件小事让人印象深刻。
一是专车司机们言必称论坛、微博、朋友圈,对通过网络手段获取信息,分享观点驾轻就熟。一位年龄稍大的司机说,开上专车后,他才买了第一部智能手机,半年后就玩得比儿子还熟。他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基础还是对人的改造,当互联网需求成为工作刚需,对“数字鸿沟”的填平也就顺理成章。
二是专车司机对顾客体验的看重。抵达目的地后,不止一位专车司机对记者说,“您先坐着别动。”然后,司机下车来给记者开门。开车门是乘客举手之劳,但专车司机还是坚持提供开车门服务。他们告诉记者,这是公司的服务规定,“哪怕是博您一笑也行!乘客一高兴,对我的评分能高一点,我就有奖励拿。”车里没烟味,有水喝,有湿纸巾,更是每家专车公司的标配。互联网经济对用户体验的强调,在辐射到传统产业时同样存在,并且有行之有效的制度来确保,这也的确给了用户崭新的美好体验。
从这两方面来看,新技术的采用好处颇多。但是,新技术并非万能。无论是汽车租赁公司抱怨事故率偏高,还是乘客对“司机路不熟”的不满,都折射出行业在飞速扩张中暴露的“短板”。毕竟乘客对出行的根本需求是安全、快速抵达目的地,其他体验都是锦上添花。新技术让传统产业变得更好,但其仍需要尊重传统产业的专业门槛,需要提供专业的人、专业的设备和专业的服务。这些并非仅靠热情或理想就能做到。
从这一点来看,未来对互联网专车服务的规范也就显得很有必要。包括互联网专车服务在内,对网络新生业态,既要考虑到新技术的便利性,又要考虑到服务的专业性。针对这些新业态,应考虑对其专业服务水平进行评估,并以此制定统一的认证标准,而不是简单将目前的资格许可套用在新行业上。如果此次关于互联网专车的种种争论,能够让服务商和管理者看到技术的潜力和边界,并将这种认识转变为可借鉴的模式,那将是对未来各种创新最大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