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外海,面积仅有13.2平方公里的担杆岛,北依香港、东望南海,北面的担杆水道是进出香港、北上广州的必经之路。岛上,长年驻扎着不同系统的部队单位。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军民同心建海岛,到今天信息互通卫海防,担杆军民经历了守岛卫疆的时代变迁,更感受到军警民共建联防的新气象。
一个风平浪静,夕阳晚照的黄昏,一艘快艇以20节的时速从香港蒲苔岛向担杆岛快速驶来。海军二级军士长刘达勇在星星点点的雷达屏幕上第一时间发现异常。
锁定,跟踪,预警。
5分钟后,陆军海防观察哨通过红外高倍望远镜抓住这一目标。应急分队迅速出动。3名刚刚下船、手里还拎着汽油桶的偷渡客,被战士们堵在礁石上。10分钟后,边防武警顺利接管并羁押这3人。
这可不是演习,这是3个武装单位情报互通,迅疾行动,成功处置突发情况的一个案例。
为了适应新时期守岛卫疆新态势,担杆岛上不同的部队单位,尽管隶属关系不同、使命任务不同,但他们有效整合共享资源,打通高效快捷的情报通道。组织地面防卫,海军为陆军提供最准确最及时的海面舰船资料;观察外舰动向,陆军将高倍望远镜目测到的最新信息交海军进行汇总;打击走私贩私,海军将跟踪目标信息向边防武警及时反馈。第一时间预知、第一时间传输、第一时间反应,担杆海防建设在情报通联上实现了整体联动。
担杆岛距珠海香洲码头46海里,常住居民不足100人,目前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每个星期只有三、四班船经过,如果遇上大风浪,个把月也难得上来几艘船。因此,每个星期二对全岛官兵来说,就成了“大日子”——珠海警备区的登陆艇把各类物资送到岛上。“我们绝大部分物资是通过陆军兄弟的登陆艇送来的,我们的军内电话也是搭乘陆军微波站开通的。”海军某营教导员吴忠华说。
不同军兵种间的无私支持,陆军海防营长刘桂强对此深有感触。2010年,连队战士龙长苗工作时被毒蛇咬伤,因岛上军医临时外出下岛,跨岛送医成了唯一的选择。那一天,海上风大浪高,岛上渔民的机帆船也不敢下海,龙长苗的生命危在旦夕!
武警边防部队闻讯,立即开动航速40多节的“大飞”,迅速把龙长苗送到距担杆岛最近的外伶仃岛。看到已意识模糊、浑身战栗的伤员,岛上医生也是束手无策。
怎么办?继续“飞”!为从死神手中抢救战友生命,武警部队的战友劈波斩浪,将龙长苗及时送到岸上医院。
2012年10月12日上午,担杆岛陆军海防营紧急集合哨突然响起,一班官兵向距离4公里外的移动信号基站狂奔而去。一个小时后,一场大火被迅速扑灭。村里百姓赶到山下,给官兵们又是递毛巾又是送饮料。
部队支援地方群众责无旁贷,群众对部队建设也是有求必应。小到锅碗瓢盆,大到修整营区的钩机铲车,只要部队需要,群众毫不吝啬。“伶仃洋8号”船老大黎喜,在珠海和担杆之间跑了近20年,从没收过驻岛官兵及家属上岛下岛一分船钱。
几十年来,一茬茬驻岛官兵与老百姓水乳交融、互帮互助,“军民鱼水一家亲”成为担杆岛永不褪色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