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新知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1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精神应成为公民基本素养
——致读者
张伟

从最初的“知识前沿”版算起,本报“新知”版已迎来创刊的第五个年头。每年底,报社读者调查结果都显示,每周仅亮相一次的“新知”版拥有相当广泛而稳定的受众群。这样的情形,与编辑曾经担心该版会否因内容相对“枯燥”而难以持续,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一个流行“移动阅读”、“碎片化阅读”、“娱乐化阅读”的时代,为什么仍有许多人愿意选择“严肃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技术创新、正统的商业伦理”?这实在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抛开传播技术发展、媒体形态竞争、舆论生态演变等专业因素,一个重要原因,应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公民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利益日趋多元,人们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需求更加紧迫而强烈。

这一点已清晰表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手机、电脑等现代通讯工具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影响,还是不同人群对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争论,抑或是一些地方对上马PX项目表现出的莫名不安、对造成雾霾和大气污染元凶的追问、对一些流行病毒传播的恐慌,及至上海外滩新年夜发生的踩踏事件……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现象与事件背后,其实都折射出“科学”的影子。

某种意义上说,生活条件已得到大幅提升的国人进一步提升科学素养和科学理性已迫在眉睫。我国2010年发布的最近一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3%。这意味着,每100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这是日本1991年的水平,而美国在2000年时该比例已高达17%。正是由于科学素质堪忧,近年来社会才会连续流行“吃绿豆治百病”、“吃食盐防核辐射”的传言,才会出现许多明星顶礼膜拜道士李一、气功大师王林等闹剧。可见,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使其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以及在不同情形下,具备一定的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应对突发事件、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等,已成为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对政府而言,更好地坚持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尤其重要。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政府的宏观治理能够更加尊重环境资源约束、人力资源更替、市场经济规律,更加注重协调政府与市场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更加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民众需求与心理,更加善于将最新科技成果和手段运用到社会管理中去。如果各级政府在管理中能够更加尊重经济规律、传播规律等,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会明显提升,许多重大安全事故以及部分群体性事件也能得以避免。

一个国家科学素养的提升,绝不是朝夕之间的事,也不是哪个人、哪个部门、哪个地方的事,而必须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其中,媒体进行科普推广教育责无旁贷。大众传媒开展的科学技术传播,已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新知”版正是立足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希望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贡献力量,履行职责。新的一年,“新知”版将紧盯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前沿,聚焦社会热点焦点话题背后的科技元素,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用最科学、最权威的声音为读者答疑解惑、介绍新知。我们也将秉承开门办报的理念,真诚期待您的关注与参与,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只有各方面共同参与,才能实现社会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全体公民也才能从中受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