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一线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贫攻坚,政策导向很重要
黄俊毅

山还是那些山,人还是那些人,为何扶贫开发效果前后迥异?这是记者在贵州贫困大山里采访时,脑海里不断浮现出的问题。

两位基层干部的心里话,给记者作了解答。

一位是从小生长在贵州穷困大山里,从最基层干起、长期工作在扶贫第一线的贵州省正安县副县长何祖华。何祖华说:“像我们正安县,如果戴着贫困县的帽子,每年仅扶贫资金就有5000多万元,转移支付也比别的县多4000多万元。”

另一位是在正安县穷困大山里的桴焉乡任副乡长的黄志丹。他说:“以前基层干部工作缩手缩脚,担心发展起来了,丢了贫困帽,丢了扶贫资金项目支持。现在摘帽不摘政策,额外还给奖励,那还不想尽一切办法争取早点脱贫‘摘帽’呀!现在的扶贫那才叫真抓实干呢!”

一旦当上贫困县,每年都能获得国家扶持资金,享受众多政策好处,各地当然要争戴“贫困帽”。摘掉贫困县帽子,就意味着拿掉资金扶持、政策优惠,贫困县当然不愿摘“贫困帽”。安于贫困受益多多,脱贫致富徒劳无益,那干吗要煞费苦心谋发展呢?于是,出现了贫困县不愿摘“贫困帽”、富裕县争当贫困县的怪现象。多年来,全国贫困县数目只增不减,国家扶贫负担沉重,大量扶贫资金难以真正用到最急需的地方。问题的根子就在这里。

贵州省建立扶贫开发激励机制,承诺“摘帽不摘政策”,鼓励贫困县减贫摘帽,扶贫工作中的“等、靠、要”问题迅速迎刃而解。政策导向一变,满盘皆活。由此看来,扶贫攻坚,政策导向确实很重要。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