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空气、清水河道、清洁村庄、清洁社区和绿化美化——这“四清一绿”行动,是天津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工作时提出的“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天津,着力保护生态环境”重要要求的具体举措,被称为“美丽天津·一号工程”。
“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实施以来,天津动员全市力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进一步统一思想,把实施“一号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开展“四清一绿”行动,加强综合治理,严格落实责任,努力实现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水体质量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明显变化、绿化美化水平明显提高,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生态宜居的良好环境。
《经济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天津,深入农村、街道社区和工业企业,探寻“美丽天津·一号工程”给津城带来的变化。
村庄环境“有人管”了
村里配备了保洁员,还建设了污水处理站
隆冬时节,天津市武清区大孟庄镇寺各庄村村头除了零星的几个摊点,基本上已看不到行人。34岁的寺各庄村村民陈强,正忙着用保洁三轮车将垃圾运往村口的垃圾周转箱。他是村里的一名保洁员,村里的主干道和里巷路被他和另外9名保洁员打扫得干净整洁,不仅街面上看不到垃圾,连家家户户门口秋收的玉米也用网兜码放得整整齐齐。
陈强是天津市2万多名村庄保洁员队伍中的一员,他当上村里的保洁员,还是2014年春节后不久的事。2014年,天津开展“清洁村庄”行动,着力解决村庄的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环境清整、村庄绿化、长效管护机制等5个方面的问题。像寺各庄村这样的“清洁村庄”,天津市2014年建设了2000多个,2015年还要继续建设1360个。
“每天早上5点、下午5点各打扫一遍,两个小时左右就能干完。”在务农之外,陈强的这个新工作能给他带来每月600元的收入。“虽然和打工比起来不算高,可毕竟是在家门口干活,不耽误自家的农活。对自己的村子有感情,打扫起来格外上心。”他的话同人一样朴实。
“过去在村头挖个坑就把垃圾埋了,现在生活垃圾要集中起来,运到村口的垃圾周转箱中,每天镇上会派人来把垃圾运到区里的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寺各庄村党支部书记赵春林介绍说,村里的垃圾箱、垃圾转运箱还有保洁三轮车,都是统一购置的,2000多个村垃圾收运设施配套率达到了100%,“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不仅垃圾有人打扫,村里还建起了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站由天津市润达环境治理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协同运用改良多级厌氧污泥床工艺和潜流湿地工艺,具有操作维护简单、运行成本低的特点。“他们会定期派人过来维护。”赵春林说。
村里有了专门的保洁员,村庄环境“有人管”了,只是天津市农村环境治理走出的第一步。大孟庄镇副镇长程志远还在盘算着如何进一步形成长效管护机制,“我们已经在小王庄开展试点,把环境清洁工作承包出去,成立保洁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每个保洁员的月工资增加到800元,当然我们也会提高服务要求。试点取得经验后,将在全镇推广。”
感受到环境变化的不仅是农村居民。家住天津市河西区红山里社区的82岁老人郑英杰,爱去新建成的首座城市绿道公园遛弯锻炼身体。这里以前是废弃的铁路,如今周围的工厂已陆续拆迁,形成了铁轨步道、滨水慢道“双道”并行的城市绿道慢行系统;园内小广场还设有体育器材,方便居民休闲锻炼。天津市市容园林委副主任魏侠介绍,这样的“绿道”,明年还将继续建设46公里,总面积将达392万平方米,形成天津市区一条美丽的绿色“腰带”。
还河道以清水
按照源头治理、截污优先的原则,治污、修河、调水、开源多措并举
2014年12月17日下午,天津市排水公司前期部部长、高级工程师李青赶往天津市河北区规划分局,参加了育红路管线综合工程协调会。为了中心城区完成5.7平方公里合流制地区改造,她已经记不清跑了多少次、开了多少这样的协调会,今天的会议终于为她这段时间的努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经过会上协调,电信、电力等其他单位的地下管线施工,同意为排水公司的合流制地区改造工程“让路”。河北区规划分局市政科科长魏国说,“作为‘美丽天津一号工程’的一部分,合流制地区改造事关‘清水河道’行动,必须作为重点保障。”
作为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天津曾经河流水系密布,素有“九河下梢”的美誉,清朝诗人查昌业曾以“七十二沽春水活,午鸡声里野桃开”的诗句赞颂天津之美。然而随着近年来入境水量的逐年减少,以及城市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水少、水脏、水流不畅等城乡水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在天津市建成区内,仍有大量雨污合流制管网和部分雨污管网混接现象,一到汛期,污水随雨水直排入河,影响市容环境和居民生活。
“过去,中山门居住区是一个著名的积水点。每到雨季,积水达30至50厘米深,车辆经过时经常容易进水导致熄火。”家住这里的天津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副总工程师张辉就曾经饱受积水之苦,对此有着切身的感受。“随着雨污分流改造完成,如今这里再也不积水了。”
合流制地区改造是天津“清水河道”行动7项内容之一,还包括工业企业污染源治理、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治理、入河排污口门治理、污水处理厂网建设、河道综合治理、水环境及污染源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按照源头治理、截污优先的原则,天津采取治污、修河、调水、开源多措并举,使全市河道水体“清起来、活起来”。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工业企业污染源的治理尤为关键。天津市亚东化工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直接染料生产基地,为了找到一套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总经理张宝文几次去南方考察。2013年,在天津市滨海新区环容局推动下,亚东化工投资3000万元,上马了浙江绍兴七彩化工的MVR废水处理工艺。处理后的废水不仅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5类标准,还可以直接回用。
为解决长期存在的多头管理问题,天津市在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上大胆创新,力推“河长制”,由地方行政领导担任所辖河道的“河长”,对水生态环境负总责,并实行严格考核。随着57名“河长”走马上任,天津市已完成治理的133条(段)河道正式纳入河长制管理,昔日的北方水城正展开一场水环境管理体制上的深刻变革。自河长制推广以来,天津市主要河道水质达到Ⅴ类及以上的长度比例由2011年的18.7%上升到25.8%,水质黑臭长度由184公里减少到28公里。
通过多措并举,天津市连续实施三轮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津沽大地重现“盈盈碧水绕,婷婷景观错”的北方水城景象。天津市计划到2016年底,全市一级河道Ⅴ类以上水体达到60%,二级河道Ⅴ类以上水体达到50%,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构筑起与美丽天津相适应的水环境体系。
“网格化”清新空气
每个指标有人扛,每项任务有人抓,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各项措施落到了实处
早上7点,神华国能天津大港发电厂生产副厂长张国庆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运行主控室查看污染物实时排放数据。“数据显示,氮氧化物在20至3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在12至13毫克/立方米、烟尘在2至3毫克/立方米之间,排放指标正常。”张国庆心里立马踏实下来。
对大港电厂这个投产运营近40年的老电厂来说,密切关注企业环保情况,已经成为电厂管理人员的“新常态”,污染物排放数据时刻牵动他们的神经。“我们把环保设备的运行情况也作为重点考核项目,和奖惩挂钩。”大港电厂生产技术处处长刘宏祯说。
感受到这种“新常态”的企业,并不仅是大港电厂。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天津市的所有企业都面临着适应“新常态”的挑战。这缘于天津市将排污费的平均征收标准提高了9倍,排污越多,交的越多。对于企业来说,环保问题再也不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地内化为企业的成本,关系到企业切身利益。
“过去有的企业根本不怕罚款。罚就罚吧,反正最多也就罚20万元,人家根本不在乎,企业负责人连面都不露。”天津市环境监察总队总队长贾春宁说,“现在改成按污染物排放量收费后,排污费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没有上限。从过去光靠行政处罚手段,改为使用经济杠杆,这下企业坐不住了,马上开始主动来找我们了。”
作为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国有企业,大港电厂早已为适应这样的“新常态”未雨绸缪。从2008年开始,大港电厂陆续投入了近7亿元资金,进行脱硝、脱硫、除尘等一系列环保技术改造,使燃煤电厂实现低于燃气排放标准的“趋零排放”。“为了这几年的环保技术改造,生产一线的全体职工加班加点,放弃了休假,只有春节放了3天假。”刘宏祯回忆说。
为“清新空气”努力的不仅是企业,天津市还启动大气网格化精细管理,把大气污染防治任务细化到区县、街镇乡、社区和村庄,设立各级网格8000多个,做到管理无死角、监察无盲区、监测无空白。“环保单靠一两个部门单打独斗不行,必须通过推行网格化管理,形成全市各部门上下联动、全方位覆盖的机制。”天津市河西区环保局局长韩锋说,“网格化”管理下,每个指标有人扛,每项任务有人抓,各部门不再各自为政,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各项措施落到了实处。
控煤、控车、控尘、控污、控制新建项目污染,天津市把“清新空气”行动列为“美丽天津一号工程”的首要任务,确定10条66项措施、462项任务、2055个工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行政多种手段治污。2014年,天津市加快改燃并网工程,完成112座供热和工业燃煤设施的改燃并网,淘汰1300多台燃煤锅炉;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4.3万辆,全面供应符合国五标准的汽油、柴油,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完成火电机组除尘改造7台、脱硫改造3台、新建脱硝设施7台,完成32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治理或关停,完成148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实施万企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清新空气”行动实施一年多来,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初步改善。截至去年12月上旬,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169天,同比增加32天;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7天;6项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13%、12.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