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银监会同意批复首批5家民营银行筹建不久,临近2014年年底,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正式获准开业。这标志着民营银行在打破金融业“玻璃门”方面再次迈出新的一步。
微众银行一亮相,就表现出其异于传统银行的鲜明特质。据悉,这家定位于网络银行的民营银行具有“轻资产、重技术”的科技基因。它不设物理网点和柜台,所有的获客、风控、服务均在线上完成。同时,微众银行还将基于腾讯的用户和数据优势,打造“大平台”运营模式。这将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而非徒有其表的“鼠标+水泥”。
我国批准设立民营银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率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以微众银行而言,就是要把它办成以重点服务个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为特色的银行。其他几家筹建中的民营银行,也都有各自的经营定位。然而,不管其经营定位如何不同,总体来看,由于民营银行规模相对较小,且其发起人多为民营公司,因此它在“扶小”上有着先天优势与内在渊源,能够和小微企业、市场经营与消费个体较好耦合,对解决这一群体目前甚为突出的融资难问题可起到推动作用。
正基于此,有人认为民营银行的“鲶鱼效应”更多的只是体现为对规模、定位近似的城商行和领域重合的小微贷款业务产生较大影响,对传统大中型银行的冲击有限。目前来看,确实是这样,但长远讲,在商业化竞争下,难以保证它不会使金融生态发生更大变局,不会令一些缺乏危机意识、固化于行业规则中的银行面临出局命运。所以,无论城商行,还是其他大中型银行,都需要未雨绸缪,做出积极反应。
积极反应,并不是说要简单粗暴抵制民营银行,而是应学习借鉴民营银行的突出优点,与民营银行共舞。民营银行一开始就从现代化的商业银行起步,在经营机制的灵活性、实际业务的创新性等方面有着其独特优势,传统银行应当在比较中有意识地吸取其所长,来弥补自身在这一方面的缺陷。如果传统银行较好补足了自身缺陷,加之长期经营所积累的雄厚资金实力、稳固客户基础、扎实风险管控能力、良好外在信誉保证等,就易于进一步激活自身活力,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重塑金融生态。
此外,传统银行还需要与民营银行适时协作,有所侧重地共拓市场。鉴于民营银行设立之初,经验不足、资源有限,传统银行可以在某些业务领域与之展开合作,通过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提高金融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正如改革所设计的那样,二者应结合各自优势坚持走不重合发展之路,民营银行围绕地域化、小型化、特色化做文章,为小经济体提供扎实有效的金融服务;传统银行尤其是大中型银行,继续提升服务水准,服务好大客户。在彼此差异化经营中,使客户群体、业务需求等更好地实现全覆盖,以金融精准服务为经济新常态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