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线化成连心桥
——上海浦东“幸福家庭心理热线”为社区居民注入正能量

本报记者 李治国

“您好!对,这里是幸福家庭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你的?”

在上海浦东东方路的一套3居室办公室里,时时可以听到心理咨询志愿者这样的声音。这是上海唯一以呵护群众心理健康为目标的区政府实事项目——由浦东新区妇联推出的“幸福家庭心理热线”,创办于2011年。

幸福热线首席心理学家刘晏华告诉记者,“幸福家庭心理热线”是一条面向居民的免费心理咨询热线。每天10:00至20:00由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志愿者接听,用专业的分析为居民开解心事、疗愈心理问题。

志愿者们每天都很繁忙。志愿者许小姐告诉记者,这里由三四十名志愿者排班轮值,每天排3到4名。每天、每个时段的来电量并不平均,有时安静一阵,有时极为繁忙;来电内容五花八门,“有失恋想不通的,有婚姻遇到问题的,有子女厌学或网瘾不知如何处理的,也有倾吐青春期困惑的……”

“有的来电我们要给予分析和建议,有时会打1小时以上。也有的求助不在心理范畴内,比如关于政策咨询、法律援助之类,我们就把相关职能部门的电话转告他们。”许小姐说。

在记者采访的这个上午,3个志愿者大约接听了12个咨询电话。“我们经常忙得顾不上吃中午饭。”许小姐说。

“许多家庭的矛盾都是从心理层面开始。我们的理念是,与其等到矛盾扩大、发生冲突再来调解,不如做好预防工作。”在刘晏华心里,“幸福”工程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呵护居民的心理健康,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负面事件,从而产生正向的社会效应。

刘晏华曾接过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电话。“2012年时,有位老人打电话来,一聊才知道,他在美国,半夜通过越洋电话找到了我们。”原来,老人随女儿到国外定居,女儿工作体面,感情生活却令老父很不理解,为此老人苦苦劝说,女儿却和他吵起来,关系十分紧张。老人远离亲友,又无法求助于讲英语的当地心理咨询师。听国内朋友说起浦东有这样一条热线,就试着打来了。

听了老人的倾诉,刘晏华并不急于劝解,而是与他聊起了女儿的童年。“从心理学角度,我要弄清他女儿是如何成长的,家庭是否温暖;谈恋爱只在乎对方对她好,而不在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的巨大差异,内心是否有寻求父爱补偿的因素……”

就这样边聊着家常、边对问题条分缕析,她与老人先后6次在热线中交流。“最后一次电话中,老人说‘谢谢你们’,告诉我他和女儿又能心平气和地说话了……”

据介绍,幸福家庭心理热线至今累计接听时间已达10800小时,服务居民8914人次。由于广受认可,热线的黏着度非常高,单人最高来电次数达30次。

从“心”入手,贴“心”服务,这样的点子是如何产生的呢?上海浦东新区妇联副主席朱慧玲说,这是“走基层”走出来的。

2010年,在编制上海浦东妇女儿童“十二五”规划的调研过程中,朱慧玲发现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十分强烈。同年底,浦东新区妇联与复旦大学共同完成了调研报告《浦东女性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指数的测评》,并实现调研成果转化,申报并列入浦东新区政府实事项目。由此,这项心理健康服务进社区进家庭的项目在浦东率先实施。

“幸福家庭心理热线只是其中的一个板块。”朱慧玲介绍说,整个“幸福”项目的服务模式涵盖心理热线、幸福课堂、心灵驿站、心理测评、心理档案等6大板块。

记者了解到,如今,心灵驿站已经是设立在街镇居民区的服务点,居民可在此做免费的心理咨询。“从2011年只有6个街镇,到今年的36个,在浦东新区实现了全覆盖,发展非常快。”刘晏华说。此外,幸福课堂和心灵成长沙龙也是依托心灵驿站开展的,前者是送教上门,把心理学课程开到社区乃至田头;后者是20个人以内的互动,以隔代教育、婆媳关系等主题,探讨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和心理危机。

目前,心灵驿站已为居民提供心理面询900多次,累计接待时间1850小时;开展幸福课堂与心灵成长沙龙200余次,累计受众突破万人;有近2000名来驿站参加活动的居民在这里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

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有些心理问题就会凸现出来,浦东的探索为今后解决城市居民的心理疏导问题积累了经验。正如“幸福心理电子期刊”创刊号中所说:“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家庭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浦东的公益服务正从每个细胞的健康着手,让幸福昂扬的正能量温暖每一个家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