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2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既上高原,又望高峰
□ 毛时安

文艺工作者需要从我国5000多年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从激荡的现实生活中获取灵感,静思沉潜,精心结撰,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从年初路遥文学奖的喧嚣,到年末《太平轮》、《智取威虎山》一系列贺岁片的上映,文艺领域的生旦净末丑历经唱念做打走过了热热闹闹的一年。

一年里有著名艺术家的登台下场、一年里有文艺奖项评选中的明争暗抢,一年里有影视作品票房与口碑的褒贬评议。一年以来,文艺领域实实在在地走上了创作“高原”,却也的的确确还未见“高峰”。倘若回味一下,如果能从今年的一篇讲话、一次评选、一部电视剧中品味出滋味,或许能对来年的文艺创作不无启发。

首先是一篇讲话。2014年10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近两个小时的讲话。这犹如秋日里的一缕徐徐的春风,吹暖了艺术家们的心。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今中国正处在大踏步赶上现代化潮流并站在世界发展前列的历史时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素材,有最能体现中国人民创造智慧和文化精神的中国元素。伟大的时代可以孕育伟大的作品。倘若文艺创作者细细品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所在,把握时代进步脉搏,体悟群众冷暖诉求,就将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总书记讲话的深远影响,也将在今后的文艺创作中逐渐显现出来。

其次是一次评选。为评奖而评奖,为评奖而创作,这两年成了文艺界的一大顽症。创作往往以获奖体现的“政绩工程”驱使,以致很多作品往往违背艺术创作规律,难以被演出市场接受。有人就直言不讳地批评京剧界:“为了一个人,排了一出戏,演不了几回,拿了一个奖,最后一个大钉子把奖高高挂起。”

但是,2014年11月10日至22日,由文化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就一改俗套,首次“以评代奖”。13天时间里,一共举办28场研讨会,其中包括了每天2至3场的“一剧一评”。如此一来,剧团要认真演戏、专家要认真看戏。否则,一场戏看下来,如果说不出子丑寅卯,专家的脸面也挂不住。23名全国戏曲专家每天聚精会神看戏,连夜苦思冥想整理观感,第二天与主创团队面对面评析创作得失,特别是对剧目不足提出的中肯批评建议,让参演院团十分受用。两场大型专家研讨会则聚焦于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的重大主题,宏观微观,各抒己见。很多京剧院团都感觉到了今年京剧节变得更为纯粹了,来津演出不虚此行。

创新不乏同道,今年12月15日,四川的《成都商报》也开辟版面,举办了一次“2014中国文艺年度作品年度人物·成都商报读者口碑榜”评选。《成都商报》提出了“不走红地毯,不搞颁奖礼,不发奖杯,只发口碑”的口号,并强调:“口碑,是比石碑更坚硬更长久,比奖杯更保值更无价的荣耀。”确实,只有老百姓认可的,才是真正能长久的。

最后谈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是《北平无战事》,一部赢了口碑和票房的好剧。从写作到拍摄完成,《北平无战事》花费了刘和平7年时间,7年磨一剑,刘和平对于剧本的每一个细节,都字斟句酌,看了他剧本的人都认为,他的这部作品已经超越了当年的《雍正王朝》《大明王朝》。创作难,投拍也难,曾有七家公司投资,七家撤资,撤资的原因就是担心风险太高,此外,刘和平为了保证拍摄质量,坚持自己的创作初衷,还曾经解散过两个剧组。可以说,优秀作品都是难产的,而一旦诞生必定惊人。用理性而艺术的历史眼光抚摸封尘了一段时日的往事,让它焕发了新的时代光彩。心平气和波澜不惊下的内在思想和激情,使它异峰突起,相信用心的艺术是有感召力的。《北平无战事》的导演孔笙也说:“作为电视人,始终要相信观众的眼光。我觉得不要低估了观众的欣赏水平,一个好东西是不会被埋没的。你用心做,或者你是努力想做一点文化、厚重的东西,我想观众还是能理解的。”

正是因为有如此严谨的编剧和导演,《北平无战事》实现了历史、美学、艺术的统一,这对今后电影电视剧的创作不无启迪。

电视剧之外,我国电影市场也日渐红火,今年在院线公映的电影高达300多部,几乎观众每天都可以看到一部新片;眼下正在进行的贺岁档竞争激烈。其实,不论今后电影电视剧竞争如何激烈,好故事还是成功的基石,严谨严肃的创作则是诞生优秀作品的保障。

梳理了一年来的文艺历程,必须承认,如何铸造文艺领域的“高峰”仍然是必须面对的课题;必须承认,文艺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能力与读者、观众的时代需求之间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水涨船高,在审美水平普遍提高的前提下,艺术家文学家必须全面提升自己的艺术才华。

2014年即将结束,2015年即将到来。在这样一个新旧更迭的时刻,在这样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引,从我国5000多年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从激荡的现实生活中获取灵感,静思沉潜,精心结撰,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才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留下伟大的作品。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