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区域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贫致富 蹚出新路
12月14日,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桂兴镇联丰村的贫困群众领到棉被、棉衣等保暖物品。
当日,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民政部门与社会爱心人士,针对近期气温下降、寒潮来临的情况,利用双休日把一批棉被、棉衣等保暖物品,送到生活在高寒地区华蓥山深处的桂兴镇联丰村的贫困群众手中。
邱海鹰摄 (新华社发)

助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推手。作为重点贫困地区,贵州省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辽宁朝阳市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甘肃宁县转变群众脱贫观念、促使其主动求变……蹚出了一条条脱贫新路

青海:

畜牧龙头企业助牧民增收

本报记者 石 晶

“一斤牦牛肉卖到3000元!”谈起青海牦牛肉市场价格,青海省农牧厅畜牧业处副处长邵春益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

青海高原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全省天然草地面积达5.47亿亩,是藏羊和牦牛主产区,被誉为“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青海独一无二的地域优势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独具特色的畜牧产品。今年6月份,青海省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并制定农牧业地方标准222项,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71个,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66个、认定产地115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规模达142万亩。还认证草场面积达2192万亩,牛羊196万头(只)。青海已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生产方式,使得牧区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小牧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突出。

对此,各地政府部门投入资金项目积极引导、支持畜牧产业发展。2008年青海首次提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从建设最初的7个纯牧业村合作社试点,到全省883个纯牧业村全覆盖,再到目前961个村、11.5万牧户从中受益。实践证明,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能带来经济、社会、扶贫、生态等多项综合效益,是一项可持续的绿色、生态、安全的新兴农牧产业。

地处海北州的夏华畜牧产业集团公司是一家集牧草种植、牛羊养殖、屠宰加工、到上餐桌的省级农牧业龙头企业。集团董事长张文华告诉记者,青海的牛羊肉无论是品质还是口感都是一流的,企业要做的就是发挥出其潜在的经济效益。

“一头牦牛只能生产20%的精分割产品,剩余的80%部分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销售到当地市场,对当地物价起到了很好的平抑作用。”果洛州五三六九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营销部副总经理马天慧介绍说。一头牦牛身上的精分割部位2公斤卖到8800元,客户采用会员制,公司主打牦牛系列高端产品,他们在收购牦牛时高出市场收购价,用经济手段保护牧民收益,并对牧民身份信息进行详细登记,建立了可追溯体系,全程冷链、新鲜到家。

目前,青海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需要提高牛羊肉生产的设施化、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以及自主育种和培育新品种能力。积极探索金融支撑牛羊产业的有效模式,加速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辽宁朝阳:

提高贫困人口“造血”能力

家住辽宁朝阳市北票市蒙古营乡的张凤兰参加当地组织的月嫂培训后,由妇联帮助推荐了工作,月收入达5000元,一年就摆脱了家庭贫困的局面。在她的影响下,当地很多妇女主动与妇联联系,要求参加培训。

近年来,像张凤兰这样的脱贫案例越来越多。朝阳市通过改变扶贫方式,增强贫困户的自我“造血”能力,使全市扶贫事业迈出新步伐。

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朝阳市一直是全省贫困地区,所属5个县均为辽宁省重点贫困县,龙城、双塔两区的多个乡村也具有相当数量的低收入人口。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使全市的贫困现象呈现出顽固和易反复的特点,扶贫开发成果很难稳固。为此,朝阳市积极转变思路,将扶贫重点放在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上。

2006年至今,全市扶贫系统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56286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26224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0062人。在扶贫培训工作中,以省、市级扶贫培训基地为依托,采用订单培训的方式,将接受培训的学员输送到省内外大中型企业,月收入都在3000元左右,高的达到4000元至5000元。实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

在扶贫培训工作中,各扶贫培训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采用订单培训的方式,积极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既为贫困家庭解决就业、增加经济收入,也为省内外大中型企业输送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

朝阳市劳动技工学校是辽宁省贫困劳动力培训基地,近年来,累计培训2000多人,就业单位均是省内外大企业。朝阳向东技工是朝阳市扶贫培训基地,自办学以来,已培养2000多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甘肃宁县:

转换脱贫思维主动“求变”

时间过去一年多了,甘肃宁县湘乐镇樊湾村的村民们依然记得去年召开的“发展规划制定大会”,当时会场放了17个代表发展项目的纸箱,由全体村民用投票选出其中10个优先实施项目。

“会不会又是搞搞形式?”日前,记者来到樊湾村采访时,村民杨建明说,没过多久,村里就开始修路,建幼儿园,“我心里踏实了,是来真的!”

湘乐镇镇长郑跃赟介绍说,村民大会上,修村级道路、建幼儿园等10个项目被樊湾村群众选为“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庆阳市、宁县相关部门和联村联户单位给樊湾村制定了扶贫开发规划,明确了发展思路、工作措施和重点项目。随后,村民大会推选出了村里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技能培训等在内的6个“能力”小组。

“这些小组由大家选出的致富能人带领,根据项目的类别,既负责实施和监督,也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使群众成为项目建设的主体。”郑跃赟说,这样做是为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培养农民的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能力,探索出一条贫困村综合发展的路子。

郑跃赟告诉《经济日报》记者,2012年,樊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700元,去年达到了3645元,今年预计能提高到4800元左右。

一年来,在樊湾村探索出的成功经验引导下,全县先后确定了39个试点村。截至目前,在宁县包括樊湾村在内的40个扶贫攻坚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村中,成立了240个群众组织,完成村级规划编制40个,通过群众组织处理调解纠纷402件,开展村级各类培训122场次,群众参与率达92.35%。

宁县扶贫办副主任刘家宁说,这40个试点村的贫困群众都对自己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位,脱贫致富的思维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变,全县的扶贫工作也由政府主导扶贫资源的单向控制模式过渡到了以尊重贫困群众意愿为主的综合扶贫模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