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年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少年,当我们用水滴石穿来形容水的力量时,这种力量更多地指水的韧性与刚性。2014年,当我们用一个“力”字来形容水利事业的成就时,它折射出的是国情与农情,焕发的是时代的力量、社会的力量、民族的力量。

这种国情,就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对水情的认识更加深刻,我们对兴修水利的思路更加开阔,我们对发展民生水利的要求更加紧迫、更加突出;这种农情,就是随着三农改革的全面深化,现代农业对现代水利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居民对民生水利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水情与农情、水情与国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民生水利就成为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庄严承诺,既是水利战线的具体目标,也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结果。一年来,这一目标如期完成。

数字是具体的,数字的背后是治水理念、治水思路、治水措施的变化。一年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断提速,曾经的苦水窖变成了甜甜的自来水;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快,曾经的废旧池塘变得波光潋滟;防汛抗旱能力不断增强,曾经的“望天田”变成了保收田。

这些变化,带来的是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带来的是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好转,带来的是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带来的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带来的是温暖民心、推动时代前进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生水利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依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甚至新老问题交织。在饮水安全中,有些地区可能刚刚解决了水源难题,又出现了污染问题;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农水毛细血管不畅,缺水与浪费并存,粗放用水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宽治水思路,加快水利改革。

水之利兴,民之福祉;滴水之力,彰显时代进步。

文/本报记者 瞿长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