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行情、一波大行情,呼啸着向A股市场走来了。全都是牛市的标配:飙升的股指回来了,天量的成交回来了,排队开户的景象回来了;各方的怀疑和犹豫也烟消云散。
有券商研究报告对比了此轮行情和1996年牛市的表现,认为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借助于深化改革、结构调整以及制度变迁带来的动力,股市走高有前例可循。
其实,牛市之来,出场时机和方式本没有一定之规。即使美国股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长达16年、道琼斯指数增长13倍的大牛市,初起之时同样看似缺乏基本面支撑。
从技术角度讲,市场总会向阻力最小的方向寻求突破。可以想见,对于这一轮牛市,各方都是欢迎的。眼下可以见到的好处,就有11月股票交易印花税暴增1.2倍;接下来可以预期,行情可以为上市公司再融资、中小企业IPO等提供有利的基础;眼光再放长远点,借助牛市氛围顺利推出注册制改革,打通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间的梗阻,功莫大焉。此外,还有财富效应的扩散,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等等。
只是,这些推理或想象,可以解除人们对这个开头过于突兀的疑问,却无法解除这个故事将如何结尾的担忧:老股民记得,为给投机气氛过于火爆的股市降温,1996年10月,管理层连发“十二道金牌”;2007年6月,有关部门使出了半夜上调印花税的撒手锏。可以说,几乎每一轮A股市场的牛市,不论如何开端,都以暴跌结束。A股牛市的每一次告别演出,都比开头更令人惊心动魄。
如果说牛市就是让你稳稳当当通过经济发展享受财富增值,或者让你踏踏实实通过企业成长赚取资本收益,那么,几乎中国A股市场所经历过的牛市,都只能称作“疯牛市”。
有鉴于此,从此轮天量暴涨一开始,各方就向股市喊话:不要卖房炒股,要有质量的牛市。但是,明明知道“疯牛市”行之不远,但这头“疯牛”却难以摆脱“囚徒困境”:因为珍惜“牛短熊长”的好时光,所以要抓紧炒作;而过度炒作,又使得行情更快结束。
中国股市的定位,重点从来就不在价格发现、资源配置等作为市场的本原,而是承载了国企脱困、银行改制、吸引外资等种种使命。历次牛市的根基,说到底都在于股市的“有用性”。
眼下从各方看来,发动一场牛市,扩大企业直接融资,分流银行压力,堪称实用又好看。放出A股之牛,是要充当各项改革急先锋的“火牛阵”。如果这头牛不顾大局,成了闯进瓷器店的公牛,那就离变成餐桌上的牛排不远了。
此次央行降息,意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实体经济困境,却多少被股市这头牛搅了局:一是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在短暂下滑后持续反弹,降息的价格引导作用打了折扣;二是股市暴涨形成的资金虹吸作用,事实上形成了与实体经济争夺资金的格局。
在每天万亿元级别的成交中,有跑步入场的居民储蓄、有放弃主业的产业资本,也有从银行渠道新增的杠杆资金。统计表明,银行通过投资两融受益权、股权质押、发行伞形结构信托等为股市提供了弹药,初步估计余额至少数千亿元;另外有不少P2P平台投资大量转战股市,导致产品募集期拉长或索性项目流标。
从市场表现看来,眼下的“疯牛”也有点忘乎所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坦承,近期股市坐庄、操纵股价等违法违规活动有所抬头。
12月8日,中证登一纸加强企业债券回购风险管理的通知,就引发了股市的巨幅震荡,暴露出“疯牛”的底气不过是“有钱”。看懂这一点,就不能那么“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