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大自然对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红灯,倒逼各地向污染宣战。为找回蓝天白云,呵护地球这个共同的家园,各地纷纷出重拳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大力推进生态建设——
日前,中办、国办联合派出的督查组对16个省份督查调研发现,一年多来,各省区市认真落实中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加强生态立法推进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新的景象。
淘汰+改造
出重拳防治大气污染
为揭掉多年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雾霾“锅盖”,兰州市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淘汰各类燃煤锅炉,改善的空气质量给督查组成员留下深刻印象。
像兰州一样,“无处可逃”的雾霾天气正倒逼我国向污染宣战,淘汰燃煤小锅炉,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一系列硬措施在全国各地铺开,换来更多的蓝天白云。
江西对燃煤小锅炉坚决依法予以关停淘汰,今年以来已淘汰燃煤锅炉760台,占全年任务的95%,实行减排预警、约谈、限批等措施,全省统调火电机组全部建成脱硫设施,26台机组建成脱硝设施,占统调火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94%。
河南省加大淘汰燃煤小锅炉、推进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改造力度,提前一年全面完成了“十二五”期间12个行业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减排+节能
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实现变革
一方面严禁“三高三低”项目、产业过剩行业项目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清洁能源项目、鼓励绿色消费,这已成为各省区市的共同选择。
新疆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理念,前三季度争取到13.7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226个重点节能项目、资源综合利用、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等项目,截至9月底,全区新能源机组完成发电量262.2亿千瓦时,增长47.3%,占总发电量的16.8%。
在传统能源大省山西,截至今年10月,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累计达703.3万千瓦;河南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预计2014年全省节能环保产值超过2000亿元;天津则在全市展开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等。
保护+治理
呵护地球共同家园
12月4日下午,顶着凛冽的寒风,第一督查组来到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安徽巢湖岸边,考察巢湖水环境治理情况。近两年来,当地已投入近100亿元资金进行治理,使蓝藻得到遏制,水质有所好转。
一些地方还采取措施,有效解决环境保护与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海口,为维护好红树林生物物种多样性,市政府筹集5500多万元,对保护区内约2400亩养殖塘实施退塘还林,同时大力开发红树林旅游景区,引导和带动保护区周边群众转产致富。
尽管保护成效显著,但生态建设压力依然很大。“希望当地政府从长计议,抓紧时间尽可能将生态建设任务向深度推进。”第七督查组组长齐骥在看到黄河沿岸的化工企业时这样说。
(参与记者:赵叶苹 胡锦武 邹大鹏 刘 林 宗 巍 侯文坤 庞书纬 徐海涛 李亚楠 晏国政 张 亮 贾立君 白丽萍 于 涛)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